中国“民谣—摇滚”中“青年主体”的流变(1986-2013)
发布时间:2017-05-23 18:25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谣—摇滚”中“青年主体”的流变(1986-2013),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谣—摇滚”在80年代中国大陆是作为精英文化出场的,它不同于大众文化中用于娱乐,而是有所表达和诉求的音乐。“民谣—摇滚”的受众主要是高校学生和知识精英,它释放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这背后,则是改革的欲望。在这一脉络下,“民谣—摇滚”的出现,震惊了在革命时期陷入集体主义思维的大陆,并在90年代中期到达了一个高潮。进入新世纪,音乐类型的界限开始模糊,“民谣—摇滚”在90年代积累的能量被逐渐掏空,并开始与大众文化结合。在这个脉络里,“民谣—摇滚”的生产和消费,主要是由青年完成的。它鼓动了一种青年激情,不管是以呐喊的,还是忧郁的形式,并且烙印在了青年的记忆中。从歌手方面来看,他们从青年开始歌唱,直至中年,依然以青年的姿态歌唱,这就像是歌手的身体里有一个不会老去的青年。从这个现象可以看见,“民谣—摇滚”定义了青年。青年在这种音乐里被凝聚成了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强烈体验。唱片工业的发展使得“民谣—摇滚”获得了极大的流行度,一种青年的集体情感也因此被界定和保持了下来。本文选择的研究面向是“民谣—摇滚”中体现出的“青年主体”的变化。因而需要回到歌手的创作上,以歌手及其歌曲为主要分析对象,并探讨“青年主体”这个形象在改革到经济崛起这个脉络里的变化。本文选了崔健、张楚、朴树、许巍、汪峰五个歌手作为分析对象。从这三代“民谣—摇滚”、五位歌手身上,一条不断变化的、青年主体的轴线能同时被清楚地拉出来。崔健音乐中的“青年”,面对着因改革开放而带来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理想的崩溃,不断调动过往的社会主义资源,向内凝聚成一种抵抗性的姿态,向外则是表现出“个体”对“国家”、“集体”之间的张力。这个姿态从一开始的强悍,到后来渐趋隐忍,对应的是80年代越来越庞大的市场机制,和社会的整体转型。到了张楚身上,这个“青年”一方面维持他的批判力,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自身的软弱,以及面对现实世界的无力。资本逻辑下的社会运作,切断过往的人际纽带,将“个体”原子式地、一个个抛向生产链。“个体”的批判声音越来越单薄,同时也愈来愈向内退缩,几乎成为一种喃喃自语。张楚音乐中的“青年”以他最大的力量,保持一个抵抗的位置,然而其中的批判已不是诉诸社会大众,而是一种“个人式”的社会批判──表达社会不满,却只有自己能听得懂。时间更往后移,市场社会的成熟以及新世纪的到来,挑起了世纪末的忧郁与狂喜。此时,已经与社会主义革命记忆切断的“青年”,更快地投入以国家崛起为导向的经济发展中。当中“青年”的内在生产出更多迷乱的感觉,“个体”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元且精致,并且在商业市场的推动下,不断与不同的权威、集体结合在一起,“个体”批判力也因此被封闭得更为彻底。许巍、朴树和汪峰的音乐便表现出这一时期多样且精彩的“个体”表现形式。然而同时,他们也见证了“青年”的思想活动如何从原本的向外批判,向内转成个人的骚动不安,最后被自我消化成一种平静安宁。特别是到了汪峰,当商业与国家资源高度集中在他身上,便能清楚看到,这个“青年”如何自我改造,配合时代“主流”的发展,成为国家和商业活动最强而有力的代言人。从崔健那个时代,一路到新世纪,这个“青年”也在这里完成了对自我的背叛。本文勾勒出这一条“青年”主体变化的主轴时,也呈现出市场经济作用在社会的具体轨迹。而也正是在这一条轨迹上,“青年们”才能看见,未来将往何处去。
【关键词】:“民谣—摇滚” 青年主体 集体与个体 改革开放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9.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35
- 1.1“民谣—摇滚”在中国大陆的脉络化12-18
- 1.1.1“民谣—摇滚”12-14
- 1.1.2 从“新音乐”说起14-16
- 1.1.3“民谣─摇滚”的特点16-18
- 1.2 大陆“民谣—摇滚”中青年主体的流变18-22
- 1.3 如何从自身的脉络里理解自身22-24
- 1.4 我们听见了什么?24-26
- 1.5 已有的研究26-35
- 1.5.1 流行音乐研究27-28
- 1.5.2 摇滚与民谣研究28-30
- 1.5.3 两岸三地的音乐脉络30-32
- 1.5.4 歌手研究32-33
- 1.5.5 音乐理论33-35
- 第二章 被听见的身体:从邓丽君到崔健35-43
- 2.1 听敌台35-36
- 2.2 声音的“肌质”36-39
- 2.3 摇滚乐与《知青之歌》39-43
- 第三章 崔健:在“一无所有”中崛起的摇滚势力43-84
- 3.1 《让世界充满爱》演唱会43-45
- 3.2“一无所有”:在摇滚乐与“西北风”之间45-51
- 3.2.1“我”与“我们”45-48
- 3.2.2 被挪用的“西北风”48-51
- 3.3 崔健在音乐上的“内在脉络”51-55
- 3.3.1 西方摇滚中的反抗51-53
- 3.3.2 崔健摇滚中的历史动力53-55
- 3.4 从《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到《解决》55-67
- 3.4.1 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社会主义革命气质的残余55-60
- 3.4.2 一块红布:革命“残余物”与“新时期”的纠缠60-64
- 3.4.3“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自由”的困境64-67
- 3.5 90年代的独白:《红旗下的蛋》67-72
- 3.6 新世纪的崔健:“软弱的力量”与“主体的弥散”72-82
- 3.6.1“软弱”中的抵抗72-78
- 3.6.2 主体崩溃后的弥散78-82
- 3.7 小结82-84
- 第四章 张楚:“个人抒情”的社会批判84-112
- 4.1“姐姐”的形象与精神家园84-90
- 4.1.1“姐姐”与“回家”84-88
- 4.1.2“家”的破碎与“我”88-90
- 4.2“漂泊”的主体与封闭式的理想90-92
- 4.3 拒绝“媚俗”的心92-95
- 4.4 《滚石》音乐帝国与中国摇滚95-100
- 4.4.1 海外力量与摇滚95-96
- 4.4.2 滚石的音乐势力96-100
- 4.5 有价格的爱情:《孤独的人是可耻的》100-106
- 4.6 个人化的社会批评:《造飞机的工厂》106-111
- 4.7 小结111-112
- 第五章 许巍与朴树:市场中的解脱与独白112-129
- 5.1 许巍:“寂静”里的自我解脱112-119
- 5.1.1 幻化出的“水妖”112-116
- 5.1.2“寂静”的外壳116-119
- 5.2 朴树:市场脉络下的青春独白119-127
- 5.2.1“青春”的歌119-121
- 5.2.2 《我去2000年》:在“他们的世界”和“新世界”之间121-123
- 5.2.3 异质的“现在”123-127
- 5.3 小结127-129
- 第六章 汪峰:新世纪的“主流摇滚”129-149
- 6.1 改革开放中的乐手129-131
- 6.2 哭泣的“孩子”与倾听的“妈妈”131-132
- 6.3 世纪末的绝望和狂喜132-134
- 6.4 不摇滚的青年134-137
- 6.5 虚化世界,实化爱情:《美丽世界的孤儿》137-139
- 6.6 改造摇滚乐139-143
- 6.7 信仰的主体和内容的消失143-147
- 6.8 小结147-149
- 结语149-150
- 参考文献150-158
- 英文文献150-151
- 中文文献151-158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58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谣—摇滚”中“青年主体”的流变(1986-2013),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88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