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壮族歌师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18:29
本文关键词:柳城壮族歌师传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民歌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乡土民间艺术,同时兼有文学、音乐和表演等多种表现形态,而歌者是民歌活动展演的核心。以往的民歌研究大多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民歌艺术本身,而较少关注歌者,尤其是具有杰出演唱才华的歌师,这让我们无法整体上透析民歌为何能世代传衍不息的问题。鉴于此,人文学科研究作为人及其文化的研究,首先应该从创造、传承、享有、承载文化的主体入手,将我者审视的目光聚焦于他者身上。传承性是歌师的本质社会属性。在歌师的前台是歌师出类拔萃的演唱,而在其背后蕴藏的是歌师自觉不自觉的经久传承。乡土社会中的歌师不仅仅是一个歌者,其更重要的社会文化角色是传承者。 壮族是“歌唱的民族”,民歌一直是了解和研究壮族文化的重要切入点,而壮族歌师更是壮族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承者。在柳城这片热土上,百年来产生了一代代享誉全国的著名歌师,如黄三弟,方寿德。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进入这片歌海,亲密接触壮族歌师,了解他们的传承经历,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是研究歌师传承活动的较好方式。从“传承”角度来描述、解释、理解和研究柳城壮族歌师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1)歌师与文化传承,柳城壮族歌师在民歌文化传承中充当的主要角色和发挥的功能;(2)歌师与传承身份,柳城壮族歌师的文化传承身份的自我定位和角色认同,以及民众的理解和表述;(3)歌师与传承场合,柳城壮族歌师的传承演唱场合与歌师传承的关系,歌师在歌圩、歌堂和歌赛等场合下的具体传承形态;(4)歌师与社会,分析柳城壮族歌师与传承母体——社会的互动关系,突出歌师在乡土社会中的社会文化意义;(5)歌师与历史,歌师的个体传承历史与时代的“大历史”之间存在何种交合关系,歌师在不同历史时代面临怎样的传承形态和境遇。 柳城壮族歌师百年来形成了数代相续的师徒传承谱系,黄三弟和方寿德是这一谱系上前后相连的两代歌师,他们的个人生活史就是他们的歌师传承史、民歌演唱史。以个人生活史调查研究柳城壮族歌师,我们得知柳城整个二十世纪歌咏文化传承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在现代生活方式兴起的背景下,柳城歌师传承谱系面临断裂之势,歌师传承呈现诸多困境。因此,对歌师传承的切实保护就刻不容缓,必须增强歌师和民众的文化适应能力,建构歌师传承保护机制,同时匡正政府的文化行政实践,实行本位主义的文化保护。
【关键词】:壮族歌师 传承 变迁 柳城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07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绪论8-18
- (一)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的提出8-11
- (二) 研究对象11-12
- (三) 歌师传承研究的理论视角12-16
- 1、歌师与文化传承12-13
- 2、歌师与传承身份13
- 3、歌师与传承场合13-14
- 4、歌师与社会14
- 5、歌师与历史14-16
- (四) 田野调查方法与田野认知16-18
- 二、柳城壮族歌师的衍生环境18-20
- (一) 自然生态环境18-19
- (二) 历史文化背景19-20
- 三、柳城壮族歌师的传承身份20-23
- 四、柳城壮族歌师的传承场合及其变迁23-27
- (一) 歌圩23-26
- (二) 歌堂26-27
- (三) 歌赛27
- 五、柳城壮族歌师传承谱系27-33
- 六、两代歌师的歌唱与生活33-63
- (一) 黄三弟(1907-1971)33-55
- 1、山歌的习得(1907-1924)33-36
- 2、成名与歌唱(1925-1947)36-39
- 3、服务乡里(1925-1966)39-41
- 4、婚姻生活与歌唱41-45
- 5、解放后的人生境遇(1949-1971)45-48
- 6、多重文本中的黄三弟48-55
- (二) 方寿德(1936-)55-63
- 1、山歌的习得(1936-1949)55-56
- 2、政治与歌唱(1949-1998)56-59
- 3、歌赛与创作(1978-1998)59-61
- 4、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1998-2006)61-63
- 七、结语63-65
- 注释65-69
- 参考文献69-70
- 附录一:黄三弟一生大事记70-71
- 附录二、方寿德一生大事记71-72
- 附录三、2005 年7月柳城“廉政山歌赛”的比赛考题、比赛规则和主持人串讲词72-76
- 读硕期间发表的的论文76-77
- 后记77-79
- 致谢79-8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漆亚莉;;从乡俗仪礼到民间艺术:兴安贺郎歌的传承与变迁——兴安贺郎歌系列研究之二[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符红宇;;关于湘西苗族歌师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苗族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唐钱华;;壮族民歌研究的歌者观照[J];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安然;改革开放以来壮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明洁;新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变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3 符红宇;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刘海容;壮欢与壮族人自我认同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廖华力;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探寻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D];兰州大学;2012年
6 莫国酬;广西金城江—龙江流域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柳城壮族歌师传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88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