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辽国音乐图像研究
本文关键词:契丹辽国音乐图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契丹辽国民族的音乐图像为研究对象,立足于他人的研究成果,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契丹辽国民族的用乐状况.。 文章首先概述古人对契丹音乐的记载和近人的研究状况,通过这些资料对其音乐概况做简要介绍。其次音乐图像重现早已消失了的契丹民族音乐,为当地的文化建设,为契丹音乐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客观、直感的史料。所以对于契丹辽国音乐图像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铺垫,于是后文界定了契丹音乐图像的范围,统计了其载体的分类。 第二章第三节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对辽国五个地区的音乐图像中乐器的出现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出各个地区的区别。用我独到的视角来分析和阐释契丹辽国民族的乐器及乐种,列出契丹族所使用的主要乐器以及在该族的使用状况,其中证实了形似现代蒙古族马头琴的乐器为当时的弹拨乐器二弦,对这个乐器的使用情况也加以论证。对乐种的研究,侧重于对乐队组合和音响审美的探索。将二人到多人典型的乐队组合进行音色音响的分析,证实了契丹人对于何种音响的偏爱较大,比只对乐器本身研究的意义更进一步。 最后一章将前文论证提高到文化理论高度,通过分析得出契丹辽国音乐与其他民族的“同步性”和与他域他族、同域同族的“差异性”。 大辽帝国雄踞北方草原乃至延伸到华北地区,其音乐之丰富、文化沉淀之深都得到有效的证明,文章的目的是提升其民族的身份地位,提高其音乐文化的地位。契丹音乐是中国古代多元文化中的一元,通过借助个性化的分析来洞察其整体发展,透视该民族的音乐文化,尤其是看其音乐本体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从而证实其音乐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影响。笔者主要依托各种活灵活现的图像,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奏乐的现场感以及所用的乐器做比较,再用“二重证据法”将文献与图像进行比较,得出契丹族音乐的用乐规律。“局内人”“局外人”的“融入”与“跳出”也使论证更加客观公正。
【关键词】:契丹辽国 音乐图像 乐器 乐种 音响色彩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契丹乐舞研究概述11-18
- 第一节 契丹乐舞研究现状概述11-15
- 第二节 课题性质及音乐图像研究的方法15-18
- 第二章 图像中的契丹乐舞研究18-38
- 第一节 辽代契丹音乐概述18-21
- 1、宫廷乐舞19-20
- 2、民间乐舞20-21
- 第二节 契丹音乐图像及其载体21-23
- 1、契丹音乐图像的界定21
- 2、契丹音乐图像的载体及分类21-23
- 第三节 契丹音乐图像的乐队组合及音响审美之探索23-38
- 1、乐队组合统计23-27
- 2、契丹音乐图像中出现的乐器27-29
- 3、乐器组合形式及音响审美的分析29-34
- 4、乐队排列方式及用乐场合34-38
- 第三章 辽代契丹音乐图像研究的思考38-43
- 第一节 契丹族音乐与异族音乐发展的同步性38-39
- 第二节 契丹民族音乐在与异族融合、交流中显现的差异性39-43
- 1、辽国与各邻国音乐的关系及差异性39-41
- 2、辽国内部各区域间音乐文化的差异性41-43
- 结论43-45
- 注释45-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录49-53
- 后记53-5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鲁;关于继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几点体会[J];北方音乐;1981年01期
2 百合;曲梅;;论圣乐指挥的“预示”技巧(上)[J];天风;2006年10期
3 T·阿列巴基耶瓦 ,孙国荣;维吾尔木卡姆节奏的一些问题[J];中国音乐;1986年02期
4 孙晓宇;傅雄;;天籁的绿影[J];优品;2008年06期
5 迟莹;;内战前美国黑奴音乐文化内涵解析[J];音乐生活;2009年03期
6 邵光琛;传统是什么?——论传统音乐并非就是音乐传统[J];人民音乐;1987年01期
7 田梦;;迷人的夏威夷音乐与舞蹈[J];世界博览;1991年09期
8 王亮 ,吴焕贤;从三件外来的民族乐器看我国音乐传统的发展[J];北方音乐;2000年02期
9 Sarah;;EXPLORING Austria[J];当代学生;2003年11期
10 冯晓;;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建议——从音乐美学角度提出对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调整与设置[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奥拉沃阿兰罗德里格兹;张谦;;古巴的古典音乐传统[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2 孙泓;;5—14世纪西域音乐舞蹈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影响[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3 于晓晶;;有关东南亚的音乐人类学研究[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4 奥拉沃阿兰罗德里格兹;张谦;;古巴的沙尔萨音乐[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5 奥拉沃阿兰罗德里格兹;张谦;;古巴音乐引言[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6 奥拉沃阿兰罗德里格兹;张谦;;古巴音乐体裁[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7 施舟人;;“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陈自明;;亚洲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印度、中国、菲律宾音乐现状的比较研究[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9 郑建;;谈莆仙戏音乐和“十音八乐”的关系[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王丹琴;;东西交融:柯达伊教学体系中的多元性分析[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谭湘竹;建人才摇篮 聚音乐知音[N];黑龙江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高峰;时代赋予音乐神圣使命 音乐伴和民族伟大复兴[N];中国艺术报;2010年
3 郑寒月;音乐做桥梁 连接世界文化长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杨彦华 高明国 通讯员 罗筱;咸淡水:一方丰美的音乐水土[N];中山日报;2010年
5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爱音乐就是爱生活[N];深圳特区报;2011年
6 班丽霞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与信仰的完美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重楼;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改变穷孩子人生[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许渌洋;国际化音乐之路上的中国足印[N];音乐周报;2011年
9 非元;音乐:城市精神飞扬的翅膀[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杨少波;富有启迪的音乐共鸣[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新春;19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 许琛;阿沃·帕特钟鸣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3 王先艳;论民间合奏乐种的传承方式[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4 NGUYEN THI HOA DANG(阮氏华灯);越南西原地区少数民族竹类乐器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5 王维;日本筑前琵琶(八洲流)音乐和传承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冬梅;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7 于川;多元化的传承与创新[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8 纪露;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观念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9 赵玉卿;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10 孙丝丝;“世纪末”的心灵探寻:马勒三首中期交响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彬;契丹辽国音乐图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梁;19-20世纪中叶捷克音乐的社会学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2年
3 忻瑞;北朝隋唐间的乐器实物遗存与中外音乐交流史[D];南京大学;2013年
4 周赛君;上海罗店龙船音乐的调查与研究[D];温州大学;2010年
5 黄予戈;论音乐中的文化认知[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6 常江涛;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两部奠基之作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7 范博;从“为神”到“为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季毅;昆明翠湖社区音乐现象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年
9 叶雨;论皮亚佐拉新探戈音乐的艺术特征[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10 郭X圆;17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民族音乐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契丹辽国音乐图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89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