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晖墓出土砖雕乐人研究
本文关键词:冯晖墓出土砖雕乐人研究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在陕西省发掘的五代冯晖墓中,有着丰富的音乐文物考古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墓中甬道两侧的56块彩绘浮雕砖,为研究五代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笔者运用了实地考察法、文献分析法、统计法、并与图像学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诸多成果相结合,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调查。冯晖是以朔方军节度使的身份,接管了在唐末转移到西部地区,驻守丝绸之路的朔方军,其内部成份由多民族构成。任职以后又经过连年的征战,将汉民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西部多民族文化三者相结合,所以他的墓葬内容之丰富,风格之多样,最能直接反映出当时民族融合的状况。由此看出,冯晖在南征北伐、称王享乐的同时,对各地少数民族及各地方民间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正因如此,冯晖死后,墓葬内陪葬物品十分丰富,风格多样。 五代冯晖墓中最有学术价值的是,甬道两侧墙壁下方出土的,用56块方砖精雕而成的精美绝伦的28对乐舞人物浮雕。这套彩绘伎乐砖雕分两列镶嵌在甬道两侧,东西两壁各14个砖雕人像。男像在东,女像在西,对墓主而言,亦是男左女右。两对男女伎乐各以一位舞步婆娑之巫觋居首,并各有两名舞伎舞蹈其中,其余乐伎演奏方响、竖箜篌、拍板、腰鼓、曲颈四弦琵琶、鼓、横笛、夞篥、笙、排箫等十种乐器。这些砖雕生动再现了男女乐舞队演奏的热闹场面:舞蹈者翩翩起舞,吹奏者全神贯注,各具神态。笔者逐个对出土砖雕乐人、乐器及演奏状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五代时期的中国音乐文化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和评论,并对其音乐文化现象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对当时的音乐文化活动进行了思考。 笔者特别对砖雕中的“致辞者”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砖雕“致辞者”的身份、位置及动作,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及推论。墓室东西走向的通道北端处砖雕上的人物,是乐舞队伍中的“致辞者”,与现今的乐队指挥者身份相当,主要负责丌场演出的指导工作。共有两人,均双手持细杆,男乐队是男指挥,女乐队是女指挥。在唐代,“致辞者”多为徒手形象,有的是由乐舞队员替代或兼任,而到了宋代,“致辞者”则变成了手执竹节,站在乐队的前部,称为“竹竿子”。这些致辞者既要致辞,又要用竹竿做道具,指挥乐舞“勾队”(上场)和“放场”(下场)。竹竿子常通过念歌词等方式指挥乐队的上下场,一个节目将上场,先由“竹竿子”上前致语,“勾”出节目,相当于今天的报幕。表演结束时,“竹竿子”还要再上台,念七言诗一首,然后以“歌舞既阑,相将好去”之类的话语送别观众。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出神入化的境界早己为世人所知,但今人能从该墓壁画中亲眼看到指挥的形象,不由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让人产生质疑。我国最早的指挥究竟出自何朝代?手执之竹节做何用途?怎样指挥?这些问题的提出,拓宽了指挥史重新研讨的空间,虽在所查阅的历史文献中未见记载,暂无法考证,但初步可以推测出,我国致辞者山徒手到手执竹节的演变过程,主要集中在五代时期短短的五十多年中。
【关键词】:五代 冯晖 彩绘砖雕 乐人 乐器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2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1-12
- 1.3 本课题研究方法12
- 1.4 本论文写作思路及研究期望12-15
- 第2章 五代时期的时代与文化背景15-23
- 2.1 五代十国基本情况分析15-17
- 2.2 冯晖生平与朔方军17-23
- 2.2.1 史料上记载的冯晖其人17-19
- 2.2.2 冯晖与朔方军19-23
- 第3章 墓葬中彩绘浮雕砖乐人及乐器23-29
- 3.1 彩绘乐人浮雕砖23-24
- 3.2 彩绘砖雕男性人物分析24-26
- 3.3 彩绘砖雕女性人物分析26-29
- 第4章 彩绘砖雕乐器分析29-39
- 4.1 打击乐器29-33
- 4.2 吹管乐器33-35
- 4.3 弹拨乐器35-39
- 第5章 关于“致辞者”考证39-49
- 5.1 史料有关“致辞者”的记载40-42
- 5.2 史料有关“竹竿子”的记载42-49
- 结论49-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5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崇琛;;中西交通视野下的《聊斋》狐狸精形象——从《聊斋》中狐狸精的“籍贯”说起[J];蒲松龄研究;2008年03期
2 孙绪武;;《醒世姻缘传》词语拾遗[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巩聿信;;《聊斋志异》与杂纂[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杨海帆;;宕昌的凤鸟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6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桑扎;贡保扎西;;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刘洪强;;《周易·井卦》与《井底引银瓶》之关系探微——兼论《周易·井卦》对《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10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胡耀飞;;五代蜀地粟特系沙陀人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刘临安;冯超卿;;北京孔庙建筑型制及外部空间特点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6 刘浦江;;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7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姚宏杰;;汉代博士选试制度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涛;基于医案统计分析的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证治分类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传宝;唐代工笔人物画中男子冠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39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53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