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主义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14:17
本文关键词:民俗主义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研究
【摘要】:中国的民间文化自辛亥革命以来被视为封建迷信,视为现代化的障碍,,“文革”时甚至被称为“四旧”而遭到批判和否定。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意识到民间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全国各地发起了文艺采风工作,出现了“十大集成”。近年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开展,这些“过去的东西”又重新被人翻检出来,进入现代社会,有的甚至被打造成公共文化,成为地域共享的民俗文化资源。 本文以信阳民歌为个案,通过对笔者家乡罗山县和新县八里畈镇南冲村(该村为民歌村)的田野调查,来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希望为传统文化的研究做一点微薄的贡献。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笔者重点想从民俗主义角度探讨信阳民歌当下的生存状态。民俗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信阳民歌的研究笔者希望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与国家政治、经济及民众生活的关系。 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历史渊源、种类及分布区域、主要特征、地域文化多样性四个方面论述信阳民歌的传统形态及其形成。第二章着重论述了信阳民歌的传统功能。笔者将其功能主要分为娱乐休闲功能、教育功能、宣泄补偿功能、仪式功能四部分,并引用田野调查的资料对其进行分析论述。第三章主要介绍信阳民歌的现状及主要形态。信阳民歌表现为三种形态,一种是难以为继的传统形态——玩船、舞狮唱民歌;一种是通过文字图像保存的信阳民歌;一种是传统的发明,分别以民歌村和歌舞团为例。第四章分析了新县歌舞团通过表演形式的创新、利用现代数字化媒体宣传推介的手段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探讨了民歌在当代社会功能的转变,对信阳民歌的发展做出了预测。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民歌已不再是由地域居民维持的“存在的文化”,而是由与地域有关联的人和机关讲述的“表述的文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化的今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正在逐步消亡和变异。如何能使即将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走出一条保护和发展双赢的道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对信阳民歌的分析和研究,笔者发现民歌作为信阳独特地域文化的象征也是受大的时代背景的影响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本文就是想在信阳民歌的研究基础上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当代是如何被“发明”和“建构”的。
【关键词】:信阳民歌 民俗主义 传统文化 现代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6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10
- 二、选题背景和缘由10-11
- 三、信阳民歌研究现状11-14
- 四、采用的研究方法14-16
- 第一章 信阳民歌的传统形态及其形成16-22
- 第一节 信阳市自然、人文概况16-17
- 第二节 信阳民歌的历史渊源17
- 第三节 种类及分布的区域17-19
- 一、信阳民歌的种类17-19
- 二、信阳民歌流传的区域19
- 第四节 特征19-22
- 第二章 信阳民歌的传统功能22-30
- 第一节 娱乐休闲功能22-24
- 第二节 教育功能24-25
- 第三节 宣泄补偿功能25-26
- 一、宣泄功能25
- 二、补偿功能25-26
- 第四节 仪式功能26-30
- 一、小孩洗三礼上唱的民歌26
- 二、婚礼仪式歌26-27
- 三、过年玩船时在主家宗堂所唱的民歌27-30
- 第三章 信阳民歌的现状30-42
- 第一节 难以为继的传统形态30-31
- 第二节 通过文字图像记录保存的信阳民歌31-32
- 第三节 传统的发明32-42
- 一、建立民歌村32-40
- 二、组建新县歌舞团40-42
- 第四章 信阳民歌的发展42-50
- 第一节 表演形式的创新42-44
- 第二节 利用现代数字化媒体宣传推介44-46
- 第三节 功能的转变46-50
- 结语50-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58-62
- 附录 A 重要人物传记58-60
- 附录 B 田野调查关于仪式方面的民歌60-62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62-64
- 致谢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晖;;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J];大舞台;2010年06期
2 朱卫国;;豫风楚韵独树一帜——略论信阳民歌[J];广播歌选;2010年02期
3 罗远玲;;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与区域人文重建——以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4 韩冰;;信阳民歌“抢句子”的艺术特点探析[J];歌海;2009年06期
5 徐赣丽;;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类民俗化与文化真实性——以广西桂林龙脊景区为例[J];旅游论坛;2009年06期
6 於芳;;民俗主义的时代——民俗主义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王德刚;田芸;;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常晓虹;;信阳原生态民歌述略[J];今日科苑;2009年03期
9 河野真,周星;现代社会与民俗学[J];民俗研究;2003年02期
10 罗树杰;;何谓传统?——读《传统的发明》[J];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娅玲;豫南民歌的风格与演唱初探[D];河南大学;2002年
2 杨荆州;河南信阳民歌的风格及演唱技巧[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谈舒;豫南红色歌曲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53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553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