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巴渝民歌文化初探
发布时间:2017-07-19 10:32
本文关键词: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巴渝民歌文化初探
【摘要】:本论文以重庆直辖市地区的巴渝民歌为研究对象,采用整体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文献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相交叉互补等方法,运用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的相关理论深入剖析研究了巴渝民歌的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功能。本论文试图找出巴渝民歌与巴渝文化的深层联系,为实现传统民歌文化在新时期的继承、保护找到解决之道,为实现民族的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有效发掘出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中国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二章从巴渝民歌研究的理论背景、意义、内容和方法。主要从国内外文化人类学有关民歌理论的发展概况,民歌与文学,民歌与审美人类学等方面进行阐释巴渝民歌这一文化现象。 第三章重点分析巴渝民歌产生的文化土壤。简介了巴渝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和巴人的族源与文化特征等,以此交代巴渝民歌民谣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四章和第五章在整理大量的人类田野调查的巴渝民歌的资料基础上,从巴渝民歌的题材种类着手,辅以研究者的认识和理解,用语言学,及审美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美学、文艺学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分析巴渝民歌的语言特征及其主要在审美、教育方面的社会文化功能。 第六章简单分析了“原生态”巴渝民歌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生存与传承危机。 第七章用比较研究方法,结合巴渝地区民歌文化实际生存状态,提出相关对策保护与传承巴渝民歌这一宝贵的民间口传文化遗产。
【关键词】:巴渝民歌 文化人类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1 绪论9-14
- 1.1 研究巴渝民歌民谣选题缘由9-10
- 1.2 研究巴渝民歌民谣的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概述10-12
- 1.3 论文的突破点及研究方法12
- 1.4 本论文的结构12-14
- 2 民歌研究的学科背景和课题阐述14-18
- 2.1 国内外人类学民歌理论的发展概况14-16
- 2.1.1 审美人类学理论与民歌民谣14-16
- 2.1.2 教育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民歌民谣16
- 2.2 民歌与文学16-18
- 3 巴渝民歌产生的文化土壤18-22
- 3.1 巴渝民歌产生的地域环境18-19
- 3.2 巴渝地区的经济生产方式19
- 3.3 巴渝地区的人民生活方式19-20
- 3.4 巴渝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的演变20-22
- 4 巴渝民歌的题材(上)22-36
- 4.1 反映巴渝地理特色的歌23-30
- 4.1.1 船工号子23-26
- 4.1.2 打夯歌26
- 4.1.3 轿夫歌26-27
- 4.1.4 抬工歌27-29
- 4.1.5 石工歌29-30
- 4.2 反映巴渝经济生产的歌30-36
- 4.2.1 田歌30-31
- 4.2.2 牧歌31-32
- 4.2.3 猎歌32-33
- 4.2.4 渔歌33-34
- 4.2.5 伐木歌和樵歌34
- 4.2.6 采茶歌34-36
- 5 巴渝民歌的题材(下):反映巴渝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歌36-55
- 5.1 爱情歌36-38
- 5.1.1 情歌36-37
- 5.1.2 风流歌37-38
- 5.2 仪式歌38-44
- 5.2.1 嫁娶仪式歌38-39
- 5.2.2 丧葬仪式歌39-41
- 5.2.3 建筑仪式歌41-42
- 5.2.4 巫、道仪式歌42-44
- 5.3 农祀节令歌44-45
- 5.4 苦、福歌45-46
- 5.5 时政歌46-47
- 5.6 历史人物传说歌47-48
- 5.7 儿歌48-49
- 5.8 其它兼类民歌49-55
- 5.8.1 佛歌49-50
- 5.8.2 盘歌50-53
- 5.8.3 花文歌53-55
- 6 “原生态”巴渝民歌面临传承困境和挑战55-57
- 6.1 巴渝民歌生存的原始土壤的消失55
- 6.2 生产方式的改变55-56
- 6.3 大众传媒发展与艺术审美理念的改变56-57
- 7 关于巴渝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与建议57-62
- 7.1 加强对巴渝民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57-58
- 7.2 采行政府领导、民间配合的优势互补的方式,加强对民歌的抢 救、发掘、收集、整理、继承和革新58-59
- 7.3 建设研究、保护、传承民歌的骨干人才队伍59
- 7.3.1 专家人才59
- 7.3.2 政府主管部门的专兼职人才队伍59
- 7.4 设置专项课题,保障经费,开展专题研究,切实解决民歌传承的实际问题59-60
- 7.5 培养年青一代民歌的传承者,,确保民族艺术传承不辍60
- 7.6 民歌的保护、传承与民歌经济文化生态相结合60-62
- 8 结语62-64
- 致谢64
- 参考文献64-68
- 附录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正平;劳动歌谣震山河——“巴渠民间文学、民俗研究”之十[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刘之侠;;试论民歌的文化功能[J];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04期
4 金道行;论下里巴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尹庆红;;文艺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与审美人类学的兴起[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6 蔡靖泉;;盐水神女与巫山神女略说[J];社会科学动态;1999年06期
7 王川平;人文三峡(之三)[J];中外文化交流;2003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云芬;民歌语体特征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62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56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