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附林漫瀚调演唱艺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奇附林漫瀚调演唱艺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奇附林 漫瀚调 演唱艺术 演唱特点 发展前景
【摘要】:在鄂尔多斯民族传统歌曲的曲调中,漫瀚调又称“蛮汉调”或“蒙汉调’是最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歌种唱腔之一,其不仅融入了鄂尔多斯准格尔地区蒙汉劳动人民的乡音土语,而且通过长期的发展,还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漫瀚调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野风味为基调,同调不同词或即兴添词的演唱特点使其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它即代表了准格尔地区广大蒙汉人民纯朴、豪放性格的文化内涵,其所具有的草原音乐文化的清新气息,同时又折射出了草原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民俗的审美情趣。奇附林则是这一民间音乐文化传播与传承,发展其艺术的典型性代表人物。并素享有着“漫瀚调之王”的美誉。2004年,奇附林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民歌大赛中获得了“百灵歌手”的称号,并通过和新一代漫瀚调年轻歌手王慧萍等人合作在这次大赛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将漫瀚调艺术从荧屏推到了全国观众的眼前。应当说奇附林代表漫瀚调歌手参加全国范围的音乐大赛并获奖也意味了漫瀚调在新时期的艺术发展历史上奏响了新的篇章。客观上来讲对于漫瀚调的研究学界已经存在了一定的研究文献,尤其是对于漫瀚调之王奇附林的研究,也有颇多成果显现。不少学者认为,奇附林的成功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漫瀚调艺术形式发展的一种必然表现。正是因为漫瀚调具有如此迷人的艺术魅力,笔者本文论的立题旨在意愈将其定位于研究蒙汉音乐文化交融的一个新的视角,并将享有“漫瀚调之王”美誉的奇附林作为研究的典型人物,试图通过分析奇附林的演唱技巧和漫瀚调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点,以及愈通过本文研究将这种艺术形式在更广阔的受众层面推广开来,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喜爱鄂尔多斯准格尔地区这种广为流传并被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演唱艺术形式。
【关键词】:奇附林 漫瀚调 演唱艺术 演唱特点 发展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1.1、选题背景10-11
- 1.2、选题意义11-12
- 1.3、研究方法12
- 1.4、文献综述12-14
- 一、对于“漫瀚调”的认识理解14-21
- 1.1、漫瀚调产生的时代背景14-15
- 1.2、漫瀚调演唱艺术的研究现状15
- 1.3、漫瀚调的艺术特色15-21
- 1.3.1、漫瀚调的语言特点15-18
- 1.3.2、漫瀚调的时代特点18-19
- 1.3.3、漫瀚调的演唱特点19-21
- 二、奇附林与漫瀚调21-32
- 2.1、奇附林生平及其从艺道路23-27
- 2.1.1、少年时代的熏陶23
- 2.1.2、学艺过程23-26
- 2.1.3、从艺道路26-27
- 2.2、奇附林演唱艺术的技艺特征27-32
- 2.2.1、对传统漫瀚调演唱技艺的继承27-28
- 2.2.2、传统技法与现代唱法的融合28-29
- 2.2.3、奇附林漫瀚调演唱艺术的技法描述29-32
- 三、奇附林漫瀚调演唱艺术的艺术特征32-34
- 3.1、奇附林漫瀚调演唱风格中的“技”与“艺”32
- 3.2、奇附林漫瀚调演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32-34
- 四、奇附林漫瀚调演唱艺术的发展及艺术感染力34-39
- 4.1、奇附林漫瀚调演唱舞台感染力34-37
- 4.1.1、丰富的舞台情感34-36
- 4.1.2、多种审美因素的融合有效地增加了舞台感染力36
- 4.1.3、科学的运用气息有效的增加了舞台感染力36-37
- 4.2、奇附林漫瀚调演唱艺术个性特点37
- 4.3、奇附林对传统漫瀚调演唱风格的继承37-39
- 结论39-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鸣镝;;论歌剧演唱艺术的美学特征[J];四川戏剧;2006年04期
2 郭克俭;;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演唱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J];音乐研究;2007年03期
3 王世慧;;民族声乐演唱要意[J];齐鲁艺苑;2010年06期
4 艾明;泥土芳芬 山茶烂漫──袁留安花灯演唱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02期
5 李琴;;海州五大宫调演唱艺术的自然性特点[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纪俊娟;;演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7 刘连群;;杨派艺术的精深与普及 杨宝森百年祭[J];中国戏剧;2009年06期
8 李仁莉;;魏云在豫剧《朝阳沟》中“下山”唱段分析[J];大众文艺;2010年21期
9 白作梅;;浅谈唐朝优秀的歌唱家[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10 唐思敏;;成都市川剧研究所召开竞华演唱艺术学术研讨会[J];四川戏剧;198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魏秀荣;;简谈民歌演唱艺术的美学特征[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2 董振国;;在声乐教学中怎样认识歌唱综合规律的掌握[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3 潘照东;;开拓 和谐 繁荣——论西口文化的核心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4 马明捷;;袁派、裘派与麒派[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5 何孝充;;中国戏曲艺术家的杰出代表——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6 艾山·艾沙;;关于著名的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演唱艺术与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演唱艺术历史来源[A];“史诗之光—辉映中国”——中国“三大史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提要汇编[C];2012年
7 陶善耕;张玉润;;南阳曲艺现象的回眸[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史yN琳;;声乐演唱中语言情感艺术的探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天 整理;漫瀚调艺术的形成、发展及成就大事记[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严长元 徐涟;无言求索 我心如歌[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郭建民;歌剧演唱艺术的几个理论问题[N];中国文化报;2000年
4 雨天;张晓农甘肃天水讲演唱[N];音乐周报;2007年
5 陈凤军;抢救沈阳“疙瘩腔”刻不容缓[N];沈阳日报;2007年
6 李惠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演唱艺术面临失传[N];西部时报;2006年
7 颜佳;苗歌与花垣苗家文化[N];团结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蔡冬梅;走进五家尧村[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9 秦书瑞(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戏剧研究创作室);论晋剧演唱中的“声”“情”“美”“永”[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10 王苏芬;跟魏喜奎学曲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琼;论近代漠南蒙汉移民音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 包玉荣;蒙古叙事民歌的悲剧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娟;奇附林漫瀚调演唱艺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2 郭亚丽;内蒙古漫瀚调民歌的演唱艺术特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曹晔;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瀚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陈曦;民俗学视野下的漫瀚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付培;内蒙古准格尔旗漫瀚调传承变异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7 高瑞峰;声震高原云逐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程志奎;戴玉强演唱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邱金凤;卡娜娃演唱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张晶;京剧梅派演唱艺术之实践的感悟与体会[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564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56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