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伤逝》重唱作品的演唱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30 16:36
本文关键词:歌剧《伤逝》重唱作品的演唱分析
【摘要】:歌剧艺术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和美术等融合为一体,并以歌唱表演形式为主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由王泉、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一如施先生一贯的风格,《伤逝》的旋律流畅优美,全剧借鉴了西洋全唱型歌剧的表现形式,为音乐的发挥提供了开阔的天地,成功的塑造了鲁迅笔下追求自由,但易动摇、软弱、彷徨的知识青年形象。同年十月,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人民剧场进行了首演。这部歌剧的上演,在全国音乐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内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程志、刘跃、关牧村的表演与作品珠联璧合,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它的独有的艺术魅力。它是中国歌剧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是我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它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创新实践具有极大的影响和意义,该歌剧所具有的不朽的艺术价值被众多声乐演唱者和音乐研究者所关注。 虽然人们在音乐报刊、杂志、网络、音像等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关歌剧《伤逝》的戏剧剧情介绍和一些咏叹调简短的演唱提示,但关于歌剧《伤逝》重唱作品的专门研究却很少。重唱是歌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有咏叹调抒情性的成分,又有宣叙调推动发展剧情的功能。它既可以由各个声部之间互相配合,共同抒发相同的情感思想,塑造统一的艺术形象,也可以是各个声部之间各自表达不同的内心独白或相矛盾的戏剧冲突内容。对歌剧《伤逝》重唱作品的演唱艺术进行专题性研究,对于探知这部歌剧艺术的全貌和全面了解这部歌剧艺术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出于对这部歌剧的喜爱,在选择性的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音乐分析的方法,对本歌剧的音乐结构、重唱唱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准确了解了重唱的来龙去脉,对歌剧重唱艺术的特点和其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发掘其特有的艺术价值,提高对重唱艺术的深入理解与认识,这就为更好的演绎歌剧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提供了具体的理论依据。 论文共分四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对歌剧《伤逝》的创作、演出、剧情梗概、音乐特征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分析。第二章:介绍了重唱在歌剧中的布局发展及这样布局对剧情发展的作用。第三章:从重唱唱段的调性布局、织体结构和声部处理等方面对重唱唱段的音乐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研究。第四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重唱唱段的演唱。结语部分对论文的主要论点做简要的归纳,并指明该论文的实用价值。在如此具有音乐魅力的重唱作品中,以本人所掌握的声乐技能,从音乐艺术的高度对其仔细体会、把握,期望本文的研究能给演唱者一些启示,带给听众以美的感受。
【关键词】:歌剧 《伤逝》 重唱 演唱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6.6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1
- 第一章 歌剧《伤逝》介绍11-17
- 1.1 歌剧《伤逝》创作及演出简介11
- 1.2 《伤逝》剧情梗概11-13
- 1.3 《伤逝》音乐特征分析13-17
- 第二章 重唱在歌剧《伤逝》中的表现17-21
- 2.1 重唱在歌剧《伤逝》中的布局发展17-18
- 2.2 重唱布局对剧情发展的作用18-21
- 第三章 歌剧《伤逝》重唱的音乐分析21-32
- 3.1 重唱的调性布局和织体结构分析21-27
- 3.2 重唱的声部处理分析27-32
- 3.2.1 声部先现法原则27-28
- 3.2.2 声部穿插法原则28-29
- 3.2.3 声部节奏对比法原则29-30
- 3.2.4 声部音色和声区对比法原则30-32
- 第四章 歌剧《伤逝》重唱的演唱分析32-46
- 4.1 从情感上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32-36
- 4.2 从语言、语感上把握演唱的咬字、行腔36-39
- 4.3 从速度、力度、节奏上把握人物的情绪调节39-42
- 4.4 从音色、音量等声音技巧上把握人物的表现力42-43
- 4.5 从肢体语言与舞台形象设计上把握人物形象43-46
- 结语46-47
- 注释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忠辉;施光南的歌曲创作[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祝欣;李迎春;;抵达意义的探寻——近十年《伤逝》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3 陈燕秋;谈歌剧《伤逝》的音乐风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孙晓春;子君咏叹调的音乐形象与艺术处理[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5 孙媛;;试论鲁迅小说《伤逝》的音乐结构[J];名作欣赏;2007年18期
6 李凌;时代的歌手——施光南[J];人民音乐;1984年07期
7 汪毓和;抒发出千千万万人民心声的音乐──从几首抒情歌曲和歌剧《伤逝》谈对施光南艺术风格的浅见[J];人民音乐;1994年09期
8 居其宏;歌剧情结:从《伤逝》到《屈原》——简评施光南的歌剧创作[J];人民音乐;1999年04期
9 黄沛舜;李阳;;浅议歌剧《伤逝》的艺术价值[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10 郝P子;依附的独立 迷茫的清醒—试析《伤逝》中子君、涓生性格的矛盾性[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余佳;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缨;《费加罗的婚礼》重唱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赵娜;歌剧《伤逝》中子君唱段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595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59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