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岩上牧人》之研究
本文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岩上牧人》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舒伯特 《岩上牧人》 浪漫主义时期 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 单簧管
【摘要】: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奥地利作曲家,生于1797年1月31日一个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于1828年11月19日逝世。幼时,舒伯特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其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此时即显现出来。舒伯特一生穷苦,而为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巨大的,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0部交响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岩上牧人》、《纺车旁的格丽卿》等,以及三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死》。舒伯特既是浪漫主义音乐初期的代表人物,也是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标志性人物。以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创作形式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一个特点,也是舒伯特创作的特点。舒伯特600多首艺术歌曲中,歌词选自歌德的诗有67首,席勒的41首,海涅的6首,还有其他著名诗人的诗歌。他的歌曲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对艺术和爱情的赞美,也有大量表达内心痛楚、凄凉孤独的情景,还有祈求上苍的等等,舒伯特的这种创作特点对后来的作曲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歌曲在德国被称为lied,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一种歌曲体裁,通称艺术歌曲。艺术歌曲的歌词采用较为著名诗歌,以表现人的情感与内心为主,他的创作手段和技巧开始增加难度,钢琴伴奏在其中开始扮演不可缺少且十分重要的作用。歌词是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来源,作曲家通过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加入旋律和配器的创作。舒伯特将艺术歌曲这个被人们轻视的体裁,发展成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并将其提高到与歌剧、交响乐、室内乐等体裁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以后作曲家歌曲的创作开辟了道路。艺术歌曲《岩上牧人》(The Shepherd on theRock)是舒伯特最后一部作品,也有人称他为“天鹅之歌”,是一首值得深入研究的优秀作品。它是一首抒情的、令人痴迷的、生机勃发的歌曲,使用了单簧管和钢琴来做伴奏是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长长的器乐引子中,以单簧管来表现牧羊人的号角,而在歌曲中,为女高音写有非常华丽和灵活的花腔唱段,以一连串高昂婉转的花腔乐句,来象征春天的来临。文章通过对《岩上牧人》的曲式、和声、女高音与钢琴伴奏及单簧管的演奏特征及单簧管、钢琴、人声三重织体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让演唱者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作曲家融入作品中的独到艺术见解和对人生深深的眷恋,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舒伯特作品的风格和类型拓展了视野。
【关键词】:舒伯特 《岩上牧人》 浪漫主义时期 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 单簧管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5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1
- 第一章 舒伯特的介绍11-16
- 第一节 舒伯特的简介11-12
- 第二节 舒伯特的经典声乐作品简介12-13
- 第三节 舒伯特生活以及创作的背景13-16
- 一、舒伯特的生活背景13
- 二、舒伯特的创作背景13-16
- 第二章 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16-20
- 第一节 古典主义时期16-17
- 第二节 浪漫主义时期兴起17-20
- 第三章 艺术歌曲20-27
- 第一节 艺术歌曲概述20-21
- 第二节 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用21-22
- 第三节 艺术歌曲与歌剧的不同演绎22-25
- 第四节 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25-27
- 一、文学与音乐的结合25-26
- 二、以钢琴为主的器乐伴奏26
- 三、艺术歌曲的演唱修养26-27
- 第四章 艺术歌曲《岩上牧人》---“ The Shepherd on the Rock”的概述27-30
- 第一节 《岩上牧人》---“ The Shepherd on the Rock”的创作背景27-28
- 第二节 《岩上牧人》的歌词28-30
- 第五章 《岩上牧人》[1]音乐本体及与唱词关系分析30-37
- 第一节 音乐本体分析30-34
- 一、宏观分析30-32
- 二、中观分析32-34
- 三、微观分析34
- 第二节 音乐与唱词关系分析34-37
- 一、第一部分开始句、高潮句,结尾句音乐编配问题35
- 二、第二部分开始句、结尾句音乐编配问题35
- 三、第三部分开始句、高潮句、结尾句音乐编配问题35-37
- 第六章 对《岩上牧人》的分析及演绎37-45
- 第一节 《岩上牧人》的声乐旋律与演唱特征37-40
- 一、首段:如歌的小行板37-38
- 二、中段:忧伤的小行板38-39
- 三、末段:激昂的小快板39-40
- 第二节 曲式结构的对位性40-41
- 一、多重结构原则40-41
- 二、内部结构复杂化41
- 三、歌词与音乐的对位关系41
- 第三节 织体形态的多样性41-42
- 第四节 和声语汇简约性42
- 第五节 德语在演唱《岩上牧人》中的作用42-43
- 第六节 单簧管在声乐作品中的有益尝试43-45
- 结语45-46
- 注释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柯;;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之魅力[J];黄河之声;2009年17期
2 丁平;德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孟莉;;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及特点[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4 曹艺峰;;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表现[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羽佳;从三首歌曲看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成就[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0年04期
6 许晖;;浅析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范式特征[J];人民音乐;2007年07期
7 杨俊鹏;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龙清萍;;谈如何演唱舒伯特的《小夜曲》[J];铜仁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娅;;舒伯特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解析及演绎[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蒋兴辉;;生命的恋歌——舒伯特《岩上牧人》艺术特征解析[J];音乐探索;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慧;试论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与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谢晓轶;试论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的审美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娅;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解析及演绎[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594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594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