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那乃跨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研究
本文关键词:赫哲—那乃跨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跨界民族 传统音乐文化 文化变迁 涵化 现代化
【摘要】:跨界民族,指因历史原因传统居住地被现代政治疆界分隔,而分居于毗邻国家的民族。我国陆路边境有31个跨界民族,赫哲——那乃族即是其中之一,跨居我国和俄罗斯陆路边境。二者的传统音乐文化既存在历时的共性,同时也拥有跨界之后形成的共时的变异。所以,对两者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的研究,不仅可以利用境外鲜活的资料和重要参照,加深对境内相关民族的了解,同时还可以以跨界民族为纽带,以音乐文化为媒介,加强两国间的沟通和交流。 由于跨界民族的特殊性质,跨界民族问题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目前研究视角多是集中在民族学、人类学或历史学领域,音乐文化领域的研究至今处于严重滞后状态。这主要体现在:对相关民族国内部分的音乐有较清晰的了解,但对国外音乐文化的变迁和存见现状知之甚少,资料收集成果非常薄弱;而利用双方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以民族为单位的跨界民族音乐文化比较研究鲜有涉猎。音乐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跨界民族音乐研究滞后的现状亟待改变。 本文的研究方法首先应建立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借鉴跨界民族的研究成果,同时融合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的研究视角。通过科学的田野调查,获取全面、客观、翔实的境内外的文字、声像的第一手资料,继而对所获材料进行描述与分析。最后,将音乐事项与共生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阐释。 赫哲——那乃曾是世居中国黑龙江的渔猎民族,1858年形成跨界民族之后,分别受到中国汉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的不同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迁。传统音乐文化在全新的文化背景中,根据社会的不同需要调适于不同的社会文化,本文即是想探究二者传统音乐文化的存见现状和变迁规律。 希望能够通过鲜活的资料和全新的参照推动赫哲族传统音乐的研究,探索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模式,继而改变我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薄弱现状。
【关键词】:跨界民族 传统音乐文化 文化变迁 涵化 现代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7
- 缘起8-9
- 目的和意义9-10
- 研究现状10-15
-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15-17
- 第1章 赫哲——那乃跨界民族历史沿革与生存现17-31
- 1.1 民族概况和称谓17-18
- 1.2 赫哲——那乃民族历史沿革18-22
- 1.2.1 统一民族时期18-19
- 1.2.2 跨界民族时期19-22
- 1.2.2.1 赫哲族20-21
- 1.2.2.2 那乃族21-22
- 1.3 赫哲——那乃的生存现状22-30
- 1.3.1 赫哲族生存现状22-24
- 1.3.1.1 物质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22-23
- 1.3.1.2 精神生活方式23-24
- 1.3.2 那乃族的生存现状24-30
- 1.3.2.1 物质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24-28
- 1.3.2.2 精神生活方式28-30
- 1.4 赫哲——那乃族现有音乐文化资源30-31
- 1.4.1 赫哲族30
- 1.4.2 那乃族30-31
- 第2章 赫哲——那乃族传统音乐文化现状分析31-60
- 2.1 赫哲族传统音乐文化现状分析31-41
- 2.1.1 传统音乐观和体裁分类31-32
- 2.1.2 赫哲族传统音乐的流传、传承现状32-33
- 2.1.3 赫哲族传统音乐特征分析33-41
- 2.1.3.1 20世纪30年代文献中的音乐信息34-35
- 2.1.3.2 20世纪3050年代文献中的音乐信息及曲调类型35-41
- 2.1.3.3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献中的音乐信息41
- 2.2 那乃族传统音乐文化现状分析41-60
- 2.2.1 那乃族传统音乐观和体裁分类41-42
- 2.2.2 那乃族传统音乐的流传、传承情况——以嫁利(Д ж а р и)村2010年9月4日马哈鱼节开网仪式为个案42-49
- 2.2.3 那乃族传统音乐特征分析49-57
- 2.2.3.1 那乃族传统音乐特征分析49-55
- 2.2.3.2 那乃族传统音乐现状特征分析55-57
- 2.2.4 赫哲——那乃传统音乐现状比较与分析57-60
- 第3章 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赫哲——那乃族传统音乐文化60-68
- 3.1 赫哲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变迁与其文化背景60-62
- 3.1.1 传统音乐观与历史渊源60
- 3.1.2 男女分歌现象的消失与生产方式的变迁60-61
- 3.1.3 音乐本体因素模式的固定与社会组织形式的变迁61
- 3.1.4 音乐题材的转变与历史时期的变迁61-62
- 3.1.5 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的窘境与人口数量的锐减62
- 3.2 那乃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变迁与其文化背景62-64
- 3.2.1 传统音乐观与历史渊源63
- 3.2.2 传统音乐特征的变迁与俄罗斯文化63-64
- 3.2.3 音乐题材与时代的变迁64
- 3.2.4 说唱音乐"ningma"(宁玛)的消失64
- 3.3 赫哲——那乃社会文化变迁相关理论阐释64-68
- 结语68-69
- 参考文献69-71
- 中文部分69-70
- 外文部分70-71
- 致谢71-72
- 附录72-94
- 韩冰简历94-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嘉宾;;那乃民间文学与赫哲民间文学探析[J];黑河学刊;1992年01期
2 尤金良;赫哲族音乐概况[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年01期
3 傅朗云;赫哲“伊玛堪”探源[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01期
4 黄任远;浅谈“伊玛堪”反映的时代[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02期
5 张嘉宾;;赫哲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年01期
6 黄任远;伊玛堪的流传与演变[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02期
7 刘春学;;清代赫哲族部分文献及研究成果综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8 吕秀莲;田丽华;;清代东北地方志对赫哲族历史的研究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9 程丽云;;清朝中后期赫哲族的社会变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黄任远,冯丽杰;赫哲族伊玛堪叙事结构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何玉芳;赫哲族、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熳;“伊玛堪”说唱音乐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刘春学;清代赫哲族屯田戍边及其社会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昱明;试论赫哲族民间音乐及其文化内涵[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65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665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