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国民族声乐歌者的高音技术和声音审美
本文关键词:思考:中国民族声乐歌者的高音技术和声音审美
【摘要】: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民族声乐作为一个专业在音乐院校开始起步以后,受学院派美声唱法有意、无意的影响,人们开始了对中国民族声乐声音的审美及其发声演唱技术的探索。如果说上个世纪60年代前中国民歌歌手的男女高音的声音,特别是高声区的演唱是以拉直的声音完成音长时值和歌曲表现的一部分,那么,当今的民族唱法的男女歌手在声音,尤其是高音的运行方面则出现了新的情形。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
【关键词】: 思考 中国民族声乐 高音技术 声音审美
【分类号】:J616.2
【正文快照】: 如果说上个世纪60年代前中国民歌歌手的男女高音的声音,特别是高声区的演唱是以拉直的声音完成音长时值和歌曲表现的一部分,那么,当今的民族唱法的男女歌手在声音,尤其是高音的运行方面则出现了新的情形,一种现象是“原生态”演唱或是尊崇“原生态”的演唱,仍将高音的长音演唱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正;;马勒《五首吕克尔特歌曲》及其技法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魏莉;;以审美的结构来理解音乐的流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3 王艺蓓;;民族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研究[J];北方音乐;2009年05期
4 石磊;;论艾夫斯《第二钢琴奏鸣曲(康科德)》[J];北方音乐;2009年11期
5 元风;;器乐伴奏的钢琴化[J];北方音乐;2010年12期
6 王珊;;浅较中西方音乐的审美取向[J];北方音乐;2011年01期
7 张晓华;;大学生音乐联想想象的特点研究[J];北方音乐;2011年08期
8 温冬薇;;论支声织体在民乐合奏音乐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1年09期
9 陈开颖;;三十年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史研究现状与研究构想[J];长城;2009年04期
10 汪健;;关于音乐对人的生理影响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燕飞;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王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作曲家留苏期间音乐创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8 王思琦;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10 娄文利;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音乐特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莹莹;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分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琼;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创作特征比较及钢琴演奏技巧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泓阳;对民族歌剧《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匡秋爽;红色经典音乐的美育价值与传承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定兴;威尔第歌剧《唐卡洛》中唐卡洛音乐形象塑造与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7 刘顺敏;寓教于乐 学之以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晓阳;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主要人物形象塑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邢楠楠;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创作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畅东云;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颖;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J];音乐天地;2005年08期
2 张成伟;;我国民族唱法的发展方向——由“原生态唱法引起的思考”[J];美与时代;2007年08期
3 汪敏;;兼收并蓄 突出个性——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J];剧影月报;2007年04期
4 赵振岭;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与方法[J];中国音乐;1997年02期
5 赵燕;关于民族声乐中男高音演唱的探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胡郁青;;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之我见——从“原生态”歌唱所引起的思考[J];音乐创作;2008年05期
7 张小霜;中国民族歌唱艺术探寻[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8 史琳;;中国民族声乐体系结构刍议[J];民族音乐;2009年01期
9 刘海;;西洋美声与中国民族声乐的结合[J];剧作家;2009年02期
10 李佳佳;;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中的韵味[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红梅;;《中国音乐史及欣赏》在高师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吕志芳;;对音乐学专业应届硕士研究生学习方法的几点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黄丕裕;;声乐教学要养成三种好习惯[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彦海;用科学方法培养民族声乐人才[N];中国艺术报;2009年
2 秦达人;“三高”过后的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紫茵;“天空”出现几多色彩?[N];音乐周报;2009年
4 温国鸣;获奖之后的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严长元;琴声带来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苏丹娜;合唱的思考[N];音乐周报;2001年
7 幼彤;关于西部歌曲创作的思考[N];人民公安报;2000年
8 闻涛;关于“万方现象”的思考[N];音乐周报;2001年
9 管建华;关于多元文化与音乐教育的思考[N];音乐周报;2001年
10 斯国;关于中国民乐的“透明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坚;美声唱法在当代中国发展概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邹洋;新加坡钢琴教育现状及思考[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3 丁延哲;首都师范大学与清华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模式之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蔡小毛;梅州客家山歌的源流与现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张晓娟;建国以来二胡音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谢静波;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杜元媛;关于民俗音乐走进普通高校音乐课堂的若干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林雯;论施光南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声乐创作的特色及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推动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姚蓉蓉;中国民族声乐的现代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0 荆晶;从审美文化的视角透视当下中国民族声乐的现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31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73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