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武秀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是中国声乐学派“民族化”的探索先锋。她独创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被时称为“武秀之唱法”,该唱法是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声乐多元化探索的成功经验。武秀之教授的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因融合了“茶花女”、“白毛女”和“七仙女”的演唱特点和优点,被称为“三结合”唱法,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假声位置真声唱法”。作为武秀之教授的再传弟子,笔者深切感受到这一声乐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在结束三年的研究学生学习之际,笔者通过自己学习和实践的切身体会,以及和其他同学的经验交流,有志于将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发展、挖掘和整理,介绍给更多的同行学习、切磋和交流。 文章从“武秀之教授的理想和追求”、“武秀之教授的法宝和硕果”和“新时期和新视野下的‘三结合’”等方面详细阐释了武秀之教授个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奉献,条分缕析了“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技术内涵,整合性地论述了武秀之教授的“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并且提出了自己对于民族声乐教育的认知和思考。 本着学习和提高的原则,笔者深切地希望该文能够没有遗漏地收集和展示出“三结合”声乐教学方法的任何细枝末节,能为民族声乐教育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希望能够在老一辈声乐教育家和年轻一代声乐教育工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这珍贵的教学经验能够与科学同步,与时代结合,以期为民族声乐教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武秀之 三结合 声乐教育教学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1
- 第一章 武秀之教授的理想和追求11-23
- 第一节 武秀之教授的艺术人生11-15
- 一、空谷幽兰盈暗香11-12
- 二、梅花香自苦寒来12-13
- 三、宝剑锋从磨砺出13-15
- 第二节 武秀之教授的科研大纪15-23
- 一、缘起有因15-16
- 二、机构成立16-17
- 三、科研课题17-18
- 四、教学成果18
- 五、歌剧排演18-19
- 六、戏曲新声19-20
- 七、音乐剧觞20-23
- 第二章 武秀之教授的法宝和硕果23-33
- 第一节 “三女合一”的产生及概念23-25
- 第二节 “三结合”的技术核心——“假声位置真声唱法”25-28
- 一、假声位置25-27
- 二、真声唱27-28
- 第三节 “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技术训练——扒鼻子和憋气28-33
- 一、憋气29-30
- 二、扒鼻子30-33
- 第三章 新时期和新视野下的“三结合”33-45
- 第一节 科学发展中一脉相承的“三结合”34-37
- 第二节 “三结合”理论研究文本综述37-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50
- 后记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彪;;论声乐教学评价的意义[J];音乐创作;2011年04期
2 陈沛晏;;浅析声乐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J];华章;2011年16期
3 林岩;;声乐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1年14期
4 林琦;;如何为声乐教育专业学生上好钢琴伴奏课[J];文教资料;2011年17期
5 黄诚;;在创新教育中寻找心理导向的路标[J];成功(教育);2011年08期
6 汪红梅;;浅谈声乐教育的定义[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1期
7 冯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白俄罗斯声乐表演及教育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8 高尔森;;哭腔赏析[J];中国京剧;2010年04期
9 林平;;浅谈声乐演唱心理素质[J];北方音乐;2011年08期
10 金香;;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晓红;;摸索中的原生态唱法和学院派声乐教学的方法论比较[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2 吴皓;;“原生态艺术”:从名词到现实[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深圳商报记者 许石林;世界声乐教育的奇迹[N];深圳商报;2011年
2 郭祥义;著名声乐教育家谈艺考前准备:上场前绝对禁食大蒜、肥肉、啤酒[N];音乐生活报;2010年
3 ;声乐教育家邹文琴学习声乐必经三大阶段[N];音乐生活报;2010年
4 张富新;“四种唱法”提升“四项指数”[N];人民公安报;2011年
5 周国安;“三种唱法”划分科学吗?[N];人民日报;2000年
6 齐从容;“三种唱法”是与非[N];音乐周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刘小艳;李双松 流行唱法有唱无法[N];音乐生活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梅大传;李琼:能否撑起民俗唱法的新旗[N];工人日报;2000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胡少佳;父女师徒同台为深圳特区而歌[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罗辛;声音理论的误区[N];音乐周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畅东云;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玮;以《在那遥远的地方》为例论三种唱法在嗓音运用上的异同[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3 安丽;三种唱法及声乐比赛分类方法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春蕊;论声乐教育的人本回归[D];兰州大学;2010年
5 高娃;内蒙古自治区早期院校专业声乐教育探究(1954-1966)[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妍;由“吴碧霞中西合璧唱法现象”思考声乐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艳;《孔空声乐练习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雷佳;融戏曲唱法于民族唱法[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9 张翼;当代声乐舞台表演现象探微[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10 姜瑾;论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732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73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