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汉族民间小调与乡土因缘研究
本文关键词:东北汉族民间小调与乡土因缘研究
【摘要】:《东北汉族民间小调与乡土因缘研究》是从东北汉族有史以来的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东北汉族民间小调与东北汉族人民在生活方式、语言特征、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渊源关系的研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又是如何逐渐形成具有东北汉族特色的民间小调的。 由于东北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东北汉族民间小调艺术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生活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的其他少数民族影响,这对汉族民间小调得已丰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量的人口迁移使东北成为了多民族聚居区。由于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中,汉族与满族在语言、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均受到相互的影响,有些民族如满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本民族的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已基本汉化,但其音乐中的萨满神歌以及蒙古族的长调、短调对形成今天东北汉族民间小调却起了重要的作用。 论文主要从东北汉族民间小调的起源;东北汉族民间小调存在的艺术形式及特征;以及东北汉族民间小调与乡土因缘研究;东北汉族民间小调的现存状况和东北汉族民间小调的传承五个方面加以论述和研究。 从以上这些方面我们看到东北汉族民间小调中叙事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表现手法,以及曲折、细腻的情感抒发,使至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仍然无比的热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民间小调歌颂着新的时代、新的生活。
【关键词】:东北汉族 民间小调 乡土因缘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一、东北汉族民间小调的起源10-13
- (一) 自然地理环境10-11
- (二) 历史背景11-12
- (三) 东北“汉文化”的形成12-13
- 二、东北汉族民间小调的艺术形式及特征13-24
- (一) 东北汉族民间小调的艺术形式13-21
- (二) 东北汉族民间小调的艺术特征21-22
- 1、叙事与抒情形结合的表现手法21
- 2、规整、均衡的节奏、节拍21-22
- 3、曲折、多样的旋法22
- 4、曲式结构变化发展22
- (三) 东北汉族民间小调的演唱形式22-24
- 三、东北汉族民间小调的现存状况24-28
- (一) 民俗活动24-25
- 1、饮食24
- 2、服饰24
- 3、居住24
- 4、用具24-25
- 5、节日25
- (二) 生产活动25
- (三) 文化生活25-26
- (四) 文献保存26-28
- 四、东北汉族民间小调与乡土因缘关系28-35
- (一) 多元文化因素28-30
- (二) 人口流动因素30-31
- (三) 东北方言因素31-32
- (四) 民族民俗因素32
- (五) 审美价值因素32-35
- 1、东北各民族剽悍的民族性格33
- 2、东北汉族与其他各民族都有富于创新的民族精神33
- 3、东北各民族形成的开放的文化体系33-35
- 五、东北汉族民间小调的传承35-41
- (一) 传承的方式36-37
- (二) 传承的价值37-39
- (三)传承的意义39-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4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兰青;;浅谈中国传统民歌[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徐杰;陈明大;;萨满祭祀——东北二人转表演艺术之魂[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3 周晓丽;;黑龙江(汉族)民歌衍变过程探析——对黑龙江、河北(汉族)民歌的比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方鸿飞;;论东北民歌的调式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06期
5 敖小华;;浅谈满族民歌的种类[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2期
6 李传永,李恬;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7 陈亚敏;;东北部平原内区音乐文化纵观[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4期
8 林治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地区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职责——兼谈大连市旅顺口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J];贵图学刊;2009年02期
9 孙艳红;神奇迷离DE萨满音乐[J];黄河之声;2005年04期
10 王德朋;;东北古代民族文化特征论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向云驹;[N];中国艺术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许维萍;[N];辽宁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永春;科尔沁萨满神歌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闫秋红;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D];武汉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闫超;满族萨满教历史存在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潇苑;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生活的历史变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 曹芳芳;论民间小调《绣荷包》的传统艺术风格及其审美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马玲;东北古代音乐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鸽;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东北汉族民歌素材运用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石丽丹;内蒙古哲里木盟蒙族民歌汉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马宝英;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传统养生与居住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谢静波;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苗艳;东北汉族民间小调演唱风格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33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73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