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元恺《炎黄风情》弦乐重奏之分析
本文关键词:鲍元恺《炎黄风情》弦乐重奏之分析
【摘要】:鲍元恺(1944—),世界著名的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河北青县人。1957年至196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学习长笛和作曲,1962年至196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就学,师从苏夏、江定仙、陈培勋、杨儒怀和段平泰学习作曲和作曲理论。鲍元恺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声乐套曲、清唱剧、舞剧、歌曲、影视音乐和儿童音乐,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创作奖,他以中国传统音乐同西方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交响系列《中国风》(包括获得中国首届金钟奖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京都风华》、《戏曲经典》、《华夏童谣》、《台湾音画》等七个篇章),,在各地华人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同时也在欧洲、北美和大洋州赢得了异国听众的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美国全美广播电台NPR以及欧洲《泰晤士报》与《赫尔辛基日报》等曾多次对鲍元恺的艺术成就进行报道或专访。 《炎黄风情》中的复调创作思路总体上是通过基于中国传统民歌的主要旋律为基本,通过使用在复调结构中把我国民族化音调进行变换和扩展,并经过适当的改编和再创作,来表达民歌中所传递的情感和特质。这种复调创作上的突破,不是简单的堆积和排列,而是饱含作者创作热情,将中西方优秀的复调创作技巧有机完整地进行整合和融汇。作曲手法新旧与和声的繁简与乐曲的深度并无绝对的关系,而是根据乐思、结构、织体等条件各适其所才能有佳作的出现。其中的创作过程、创作技法与作品所呈现的音乐美学意趣,音乐创作需要高超的表达技法、真挚的情感、诚恳的态度,才能显出作曲者的风格、情操、气质、修养以及对音乐艺术的感应。 通过认识管弦乐所呈现出的中国音乐之优美旋律,进而得到音乐艺术所带来的心灵升华和烘托。在分析复调等技法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东西方技法与素材的碰撞之下,其触发的光点做为启发新进作曲家的参考,从每首乐曲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首曲子所使用的写作手法都因乐曲风格不同而各有异域,西方技法的恣意挥洒,但却节制有度,每一首都避开可能的重复形式,各自独立又前后联系,足可做为乐曲创作的典范。如此典型的中西融合正是我们在以后学习中需要借鉴并采纳的优秀作品典范。 本文以鲍元恺先生的代表作《炎黄风情》为研究对象,《炎黄风情》是24首中国民歌主题的管弦乐作品,本文只对《炎黄风情》中弦乐四重奏及弦乐大组的作品进行复调技法研究。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炎黄风情》创作背景,作品概况,笔者对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及目的。 第二部分:从各方面对《炎黄风情》中弦乐四重奏及弦乐大组的作品进行复调技法进行细致的研究。 第三部分:综合性的总结《炎黄风情》中弦乐四重奏及弦乐大组的作品复调技法运用,及体会其中的美学内涵和独特的创作风格。笔者的体会,学习心得。
【关键词】:鲍元恺 炎黄风情 复调技法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2
- 一、 创作背景简介10
- 二、 选题及意义10-11
- 三、 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11-12
- 四、 研究的目的及方法12
- 第一章 弦乐重奏的写作特征及技法的运用12-27
- 第二章 《炎黄风情》弦乐作品复调技法具体研究27-49
- 一、 《炎黄风情》弦乐作品中的对比复调应用27-35
- 二、 《炎黄风情》弦乐作品中的模仿复调应用35-42
- 三、 复调中的和声42-45
- 四、 复调化的配器方法45-49
- 第三章 《炎黄风情》的创作意义49-55
- 一、 中西交融的重要突破49-51
- 二、 民族音乐整编取得突破51-53
- 三、 复调技法运用上的突破53-55
-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59-110
- 致谢11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昕昕;;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形象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王肖男;;浅谈巴松管及其音乐表现[J];北方音乐;2009年01期
3 马春明;;对高校音乐专业和声教学的新思考[J];北方音乐;2010年01期
4 张妮;;声乐表演艺术之管窥[J];北方音乐;2010年04期
5 郭微微;;中国传统复调音乐中的支声复调的基本形态[J];北方音乐;2011年01期
6 秦蕊;;试析舒伯特《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J];北方音乐;2011年06期
7 温冬薇;;论支声织体在民乐合奏音乐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1年09期
8 张晓燕;;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再认识[J];北方音乐;2011年09期
9 周年;;《二部创意曲》主题旋律形态与演奏技法分析[J];北方音乐;2011年11期
10 陈娅;;舒曼《幻想曲三首》(Op.73)[J];北方音乐;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2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吴霜;;和声共同课教学中和声分析的思维与视角[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晡;;和声教学的阶段性、指向性和科学理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永平;;研究生“现代复调音乐”课程教学略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燕飞;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钱仁平;1/4音作曲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7 王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作曲家留苏期间音乐创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0 唐小波;约翰·亚当斯管弦乐作品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莹莹;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分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正梅;20世纪50--80年代中韩钢琴作品创作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晏文;黎英海歌曲选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沈琼;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创作特征比较及钢琴演奏技巧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曦;论由中国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创作与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韵;梅西安《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音乐主题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孔越;论钢琴伴奏教师的能力与艺术修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欣廷;尚德义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海澜;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赋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高洁;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艺术特点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0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760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