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纲《地平线》(第二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7:37
本文关键词:叶小纲《地平线》(第二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
【摘要】:《地平线》(第二交响曲)作于1985年,是叶小纲早期优秀的管弦乐作品。为女高音、男中音和交响乐队而作。曾被中华文化促进会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运用西藏传统音乐素材,结合作曲家本人的美学理想和艺术追求,在旋律、和声、曲式和配器等方面形成了作曲家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不可多得的优秀管弦乐曲之一。 本文根据不同类型的音乐采用不同手段分析作品的方法,既有现代音乐分析技法也有传统音乐分析手段。如调性音乐分析技术,双调性、多调性、泛调性的倾向、旋律调性、相对调性等分析法。 文章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对《地平线》(第二交响曲)做了分析: 在曲式结构上,整体曲式结构保持了传统的复三部曲式的结构,但各部分都有创新之处。 在节奏、节拍方面,作曲家用多种方式打破了节奏的匀称性与重音循环的规律性。 在和声实践中,交响曲有继承传统和声体系的部分,也存在许多创新之处,如复杂的和弦结构与非功能性的和声进行,改变了传统的和声意义与价值,和声带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在复调方面,交响曲中使用的双调性与多调性复调、群体复调等结构类型,有浓郁的现代作曲技术特征。 在调性上,作品有“双调性与多调性”、“泛调性的倾向”等特征。 配器采用了三管制编制,以丰富的打击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大量使用等特点体现了叶小纲对音色的追求。 分析表明,《地平线》(第二交响曲)的创作一方面承递了传统音乐的精华,另一方面稳健地发展了现代作曲技术与风格,两方面恰当地与艺术内容的表达相结合。
【关键词】:叶小纲 地平线 交响曲 作曲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引言7-15
- 一、研究范围与创作背景8-10
- 二、前人主要研究成果述评10-12
-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12-13
- 四、选题的价值与意义13-15
- 第一章 叶小纲及其创作简介15-21
- 一、1955—1987(出生至创作早期)16-18
- 二、1987—1994(出国留学期间)18
- 三、1994 年至今18-21
- 第二章 曲式结构分析21-36
- 第一节 《地平线》前奏部分曲式结构与结构特点21-24
- 第二节 《地平线》(第二交响曲)首部的曲式结构与结构特点24-29
- 第三节 《地平线》(第二交响曲)中部的曲式结构与结构特点29-31
- 第四节 《地平线》再现部的曲式结构与结构特点31-32
- 小结32-36
- 第三章 音高、节奏、节拍36-56
- 第一节 音高36-49
- 第二节 节奏49-53
- 第三节 节拍53-55
- 小结55-56
- 第四章 和声与复调56-74
- 第一节 和声56-68
- 第二节 复调68-72
- 复调小结72-74
- 第五章 调式与调性74-86
- 第一节 调式74-77
- 第二节 调性77-84
- 小结84-86
- 第六章 配器86-95
- 第一节 乐队编制与乐队编制的特点86-87
- 第二节 音色87-94
- 小结94-95
- 结论95-104
- 一、形成继承与创新并从创作特征的因素95-100
- 二、交响曲作曲技术中的继承与创新100-102
- 三、对叶小纲的继承与创新的认识102-104
- 参考文献104-107
- 后记107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童颖;叶小纲音乐创作中的和声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760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76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