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赫哲族“哈康布勒”探析

发布时间:2017-08-30 20:28

  本文关键词:赫哲族“哈康布勒”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赫哲族 哈康布勒 音乐特征 文化阐释


【摘要】:赫哲族"哈康布勒"作为赫哲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赫哲族传统民俗事象并透视着传统渔猎生活的各个层面。它的表现方式、艺术特征都源自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本文将"哈康布勒"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将其还原于其所处独特文化的环境中去,观察和描述并对其所包涵的文化功能做出系统的解释。
【作者单位】: 牡丹江师范学院;
【关键词】赫哲族 哈康布勒 音乐特征 文化阐释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黑龙江省满通古斯语族传统音乐比较研究”阶段成果之一立项号:13BD038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赫哲族是我国最小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仅为4600人。①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特性,历史及人类学家对他们的族源也未有定论,普遍认为其为我国东北古代居民“肃慎”之后裔。“赫哲”之名称,最早见于《清圣祖实录》,取自于赫哲人对自己的称谓"赫真”,意指“自东方下游的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桑海波;赫哲民族音乐概括[J];中国音乐;199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蕴华;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李城;迟震;;梨乡唢呐乐班的田野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宋恩伟;;乐舞一体话六代 秦汉俗乐占先声——秦汉俗乐兴起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4 李为渠;;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5 海君;;论“宰割辞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何晴利;;“乐府”始创年代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7 侯晓霞;;八十四调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王萍;;论唐代琵琶诗之意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覃勤;;中国“乐”与“诗”的分合渊源及关系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孔静柳;;音乐节奏型命名的具体策略[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建虹;;大学生音乐素养与情绪情感的关联性初探——以乐山的3所高校为例[A];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7 杨光;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娟;宋代笔记在《全宋词》编纂中的史料价值[D];吉林大学;2012年

9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10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雪;《中国民间小戏与西方音乐剧比较研究》用黄梅戏《天仙配》和音乐剧《猫》为例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阳;罗大佑歌词的文学与商业价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赵光强;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英霞;小说《金瓶梅》的音乐史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继荣;魏晋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初益辰;宋代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施冰青;福州十番音乐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牟菲;南朝吴声与吴地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清;叙事差异、女性话题及其他──对《大宅门》的文化阐释[J];中国电视;2001年08期

2 翟淑英;“女”族字及“女”族词语的文化阐释[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周永刚,史晓婧;关于后历史剧的文化阐释[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吕方;;道的文化阐释[J];学海;1991年06期

5 申小龙;;中国语法学的古典形态及其文化阐释[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6 朋明;构想·整合·逾越──评张孝评主编的《诗的文化阐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7 梅琼林;古代楚辞文化阐释的二元性倾向[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8 王群英;西部诗歌的文化阐释[J];临沂师专学报;1998年02期

9 宁莉莉;王传明;;文化阐释与比较法在女性文化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10 申小龙;中国语言的体用一原与文化阐释[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宁;;翻译与跨文化阐释[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2 范玉刚;;文艺学范式的重构及其文化阐释[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3 陈建中;;比较研究新境界——评《诗经的文化阐释》[A];东方丛刊(1996年第4辑 总第十八辑)[C];1996年

4 陈向春;;中国古小说猴的文化阐释[A];东方丛刊(1993年第4辑 总第七辑)[C];1993年

5 ;新书览要(20种)[A];诗经研究丛刊(第九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洪兆惠;面对文化阐释的尴尬[N];辽宁日报;2007年

2 李庆本;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N];人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张圣华;让世界读懂中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李庆本;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的学理依据[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陈跃红 ;颁奖词的跨文化阐释[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廖小平;诚信的文化阐释[N];光明日报;2012年

7 乐黛云;建立多样性的“对视”[N];文艺报;2012年

8 喻守国;经典的另一种读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胡连利;变文之“变”的文化阐释[N];人民政协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欣;论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丁峰山;明清性爱小说的文学观照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侯文学;淑周楚之丰烈——扬雄作品的文化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悦生;论文化阐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陈燕;林纾翻译的文化阐释[D];苏州大学;2002年

3 魏维;“圆”和“圆”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滢;街头、街民与“秀时代”:《生活秀》多重文本的文化阐释[D];浙江大学;2009年

5 杨裕曦;地铁空间及其影视意象的文化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艾文娟;美学范畴“品”和“品”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洁;竹词语及其修辞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方玲玲;论“媚俗”及其文学体现[D];山东大学;2008年

9 张帅;民族地区展示空间设计的文化阐释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福燕;中国古代戏曲“魂”、“梦”现象的文化阐释[D];山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61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761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d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