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探析
本文关键词: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探析
【摘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当今人类学/民族学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拥有独特文化个性的纳西古乐,早已失传于历史上发源并盛行的中原汉族社会,却在西南边陲丽江纳西族聚居地区保存至今,在地方性知识和纳西族民间智慧的推动下,这种历经几百余年积淀下来的音乐形态和文化现象,面对当代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起与繁荣时,不可避免地选择通过对现代化发展的诉求和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因此,在少数民族争取主流话语认同的进程中,关注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是极为有益的探索。 本文以纳西古乐为研究个案,选取了面向旅游市场产业化经营的大研纳西古乐会作为田野主线,以及根植于乡土社会的长水古乐会作为田野辅线,对两个乐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古乐艺人们的现实生境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口述史记录,并分析了纳西古乐与游客、当地政府、乡村乐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引发了对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民族文化应坚持走原汁原味的民间传承与保护之路,不仅有利于文化原真性的保护与继承,确保民族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而且有利于唤起文化主体对自身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此外,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在一定程度上受旅游开发的“反向”影响。 全文包括以下部分: 一、绪论: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界定了文中使用的关键概念,并对所选的两个田野点进行概述。 二、第一章:在对纳西古乐的历史源流和音乐特征阐述之后,分析了解放前后纳西古乐的历史变迁与传承脉络,认为在国家大背景下,文化政策、民族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影响着古乐以何种形态在少数民族社会里继续生存下去的方式。 三、第二章:以丽江旅游开发为背景,对大研纳西古乐会和长水古乐会及其艺人们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并从乐会性质、乐会管理者、乐会成员、演奏场合、演奏曲目、面向的观众、乐会活动、入会条件、艺人收入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当前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中的经验与不足之处。 四、第三章:从“洞经古乐”到“纳西古乐”的变化以及文化再生产下多维力量的互动中,引发对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五、结语:总结和阐明本文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观点,即应走民间传承之路,并要关注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反向”影响。
【关键词】:纳西古乐 传承 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7-9
- 绪论9-23
- 一、问题的缘起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10-15
- 三、关键概念界定与田野概述15-21
- (一) “纳西古乐”概念的界定15-16
- (二) 田野点概述16-21
- 四、研究方法21-23
- 第一章 纳西古乐的历史变迁与传承脉络23-40
- 一、纳西古乐溯源与特征23-26
- (一) 历史源流23-24
- (二) 纳西古乐音乐特征24-26
- 二、新中国成立以前:从宗教谈演到脱离宗教的变迁26-33
- (一) 宗教谈演下的缓慢变迁26-32
- (二) “严禁谈演”令下脱离宗教科仪的选择32-33
-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古乐时衰时兴的发展33-38
- (一) “抢救”政策带来生机33-35
- (二) 文革期间沉默的延续35-36
- (三) 改革开放后的复苏36-38
- 四、历史变迁脉络里的思考38-40
- 第二章 丽江旅游开发背景下纳西古乐的境遇40-82
- 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40-42
- 二、旅游场域下的纳西古乐—以大研纳西古乐会为例42-65
- (一) 转向市场化经营的大研纳西古乐会42-52
- (二) 大研纳西古乐会的吸引力52-57
- (三) 大研纳酉古乐会的功能57-58
- (四) 遭遇官司与竞争58-65
- 三、村落中纳两古乐的现实生境—以长水古乐会为例65-78
- (一) 长水占乐会的发展65-67
- (二) 长水占乐会的功能67-71
- (三) 古乐在乡村的传承71-75
- (四) 乡村艺人的现实生境75-78
- 四、两个乐会传承’州呆护的比较78-82
- 第三章 对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82-92
- 一、从“洞经古乐”到“纳西古乐”82-83
- (一) 民族认同与文化自觉的融入82-83
- (二) 乐会性质与社会功能的变迁83
- (三) 传承主体与地方精英领域的变迁83
- 二、文化再生产下多维力量的互动83-87
- (一) 游客与“纳西古乐”84-85
- (二) 当地政府与“纳西古乐85-86
- (三) 乡村乐会与“纳西古乐86-87
- (四) 当地人看“纳西古乐”87
- 三、盛名下的责任—传承与保护87-92
- (一) 传承“本体论”的核心理念88
- (二) 建立依附于文化原生地的传习馆88-89
- (三) 传承人信心的培养与激励89
- (四) 相关资料及老艺人口述史函待整理89
- (五) 传承方式的规范化与多样化89-90
- (六) 与古城传统文化的融合90-92
- 结语92-94
- 参考文献94-99
- 附录A:口述史选录99-113
- 附录B:图片及说明113-123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123-124
- 后记124-12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宏伟;浅议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阎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周俊华;;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经验和特色[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4 宗晓莲;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宗晓莲,保继刚;解构纳西古乐神话——对一项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的人类学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罗彩娟;;回归“原生态”反思:从洞经音乐到侬人古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徐杰舜;梁枢;郑杭生;叶舒宪;徐新建;彭兆荣;陆益龙;林敏霞;叶荫茵;石甜;韦小鹏;;原生态文化与中国传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周艳琼,白木;纳西古乐:民族音乐的活化石[J];档案天地;2004年01期
9 和云峰;;对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文化体制改革的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市若干民营艺术表演团体为中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余伟兵;;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经济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 科;[N];中国艺术报;2004年
2 毛继增;[N];音乐周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洪;丽江古城形成发展与纳西族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39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939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