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交响音乐创作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22:19
本文关键词: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交响音乐创作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西方作曲技术 中国当代交响 管弦乐 作品分析 创作 新技术 交响性
【摘要】:交响音乐,这种纯粹的外来音乐形式在中国已经走过近百年的时间了,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交响音乐已经构成新中国音乐发展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我国的交响音乐创作是以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为基础,从借鉴、吸收、到融汇结合,在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影响下,我国交响音乐创作的技术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本论文以西方作曲技术理论对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影响为出发点,深入研究中国交响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之间的关联,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交响音乐创作上的创新。 通过本论文的介绍分析,随着二十世纪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不断更新,我国交响音乐创作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提高。在其影响下,当代中国作曲家的创作观念和理论知识得到了快速提高,交响音乐创作的方式和题材不断创新,积极促进了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作曲技术 中国当代交响 管弦乐 作品分析 创作 新技术 交响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9.2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9
- 一.国内目前对该论题的研究情况7-9
- 第一部分 回顾与划分9-16
- 第一节 1949 年以前西方交响音乐引入中国的简要历史回顾9-10
- 一、西方管弦乐队的组建和发展9
- 二、西方作曲技法在我国早期的传播和发展9-10
- 第二节 1949 年到今中国交响音乐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0
- 一、第一阶段:1949-196610
- 二、第二阶段:1966-198110
- 三、第三阶段:1981-200010
- 第三节 中国交响音乐的奠基和开创10-12
- 一、解放前的中国作曲教育10-11
- 二、解放前的中国交响音乐创作11-12
- 第四节 代表作品分析12-16
- 冼星海《第一交响曲》分析12-16
- 第二部分 三阶段发展16-63
- 第一节 1949 年到1966 年:初步的繁荣16-34
- 一、中国交响音乐在西方作曲技法上的传承和创新16-17
- 二、代表作品分析17-34
- (一) 丁善德《长征交响曲》分析17-21
- (二) 交响诗《嘎达梅林》分析21-27
- (三)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分析27-34
- 第二节 1966 年到1981 年:波动与恢复34-50
- 一、中国交响音乐在曲折中逐渐成熟34-35
- 二、代表作品分析35-50
- (一) 钢琴协奏曲《黄河》分析35-45
- (二) 交响诗《交响幻想曲·为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分析45-50
- 第三节 1981 年到2000 年:多元化发展50-63
- 一、中国交响音乐进入到百花齐放的新时期50-52
- 二、代表作品分析52-63
- (一) 刘nr《土楼回响》分析52-57
- (二) 朱践耳《第十交响曲“江雪”》分析57-63
- 第三部分 总结和展望63-65
- 第一节 中国交响音乐交响性的探究63-64
- 第二节 对中国交响音乐的展望64-65
- 后记65-66
- 参考文献66-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俊超;;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交响民族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李琳;;继承与创新——《“长征”交响曲》的结构特色[J];黄河之声;2008年24期
3 李琳;;《英雄主义的诗篇》——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J];黄河之声;2009年04期
4 张婷婷;;钢琴协奏曲《黄河》之研究——与《黄河大合唱》的关系和曲式与演奏[J];黄河之声;2009年04期
5 梁茂春;;论“文革”中的音乐大批判[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梁茂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音乐──为“文革”结束二十年而作[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7 孙中伟;;黄河之声,龙之精神——钢琴协奏曲《黄河》漫谈[J];教育科研论坛;2008年01期
8 姜秀红;《土楼回响》:客家人的交响曲[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9 钱仁康;冼星海第一交响曲浅析[J];音乐研究;1996年03期
10 路阳;;浅析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特征[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黛;[N];青海日报;2003年
2 梁茂春;[N];音乐周报;2005年
,本文编号:990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990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