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研究
【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侗族聚居的地方多属复杂多样的山地自然环境,在沉淀民族特有的历史与文化的社会背景下,侗族的传统村寨聚落在临水景观、景观建筑、人文景观、精神空间等诸多方面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并且创造出璀璨夺目并且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与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艺术。本文以侗族传统的村寨聚落景观风貌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贵州、广西、湖南三省的侗族聚居区中保护比较完好,具有代表性的侗族传统村寨为实地的田野调研对象,并以此作为主要的研究依据。本文以侗族传统独特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涵作为贯穿的线索,从侗族聚落中水系形态的分布特征分析,到丰富多彩的临水景观元素研究与探讨,最后对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展望等等,全文展开了由分到总、由部分深化到整体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首先从侗族聚居区的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历史发展因素以及人文观念因素这三方面,来讨论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的成因。侗族聚居的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因素是促成侗寨中形成临水景观的首要因素,而侗族的起源迁徙及历史沿革也使这个独特的山地民族延续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农耕文化的渲染下形成了侗族独特的水文化理念,侗族人民喜欢择水而居、傍水而住的崇尚大自然的精神观念,所以他们在营造自己的村寨聚落中离不开“水”,这些历史起源因素及社会人文因素是侗寨中临水景观形成的必要因素。 也正是由于自然的、历史的、民族的、社会的等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使得侗族传统村寨聚落形成了特定的选址理念和整体的布局形态,并蕴含着与“水”密切相关联的丰富的聚落景观文化。无论是依山傍水的山麓村寨选址,还是背山临水的平坝村寨选址,或是山水交融的半山村寨选址,“水”在侗族选址理念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风貌造就了侗族传统村寨聚落外部丰富多彩的水系形态,可分为“过”、“环”、“穿”这3种基本水系结构,同时内部又有着动静相宜的水体景观,形成侗寨独特的临水景观空间。 本文着重分析了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空间环境,分别从面、线、点为切入点全方位透视分析与研究。一是面状的临水空间环境,它是整个村寨中对于临水景观把握与创造的高度集中体现;二是线状的临水空间环境,它通常成为村寨发展的脉络;三是点状的临水空间环境,它是村寨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种不同形式临水空间环境,加之与水面相关联的临水景观建筑,创造出自身丰富的立体空间层次,共同构成了侗族村寨丰富优美的临水景观环境,体现了侗民族注重并善于处理人与水,水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理念的民族文化。 最后本文通过对侗族传统村寨聚落内的各种临水景观的分析,综合评述了侗族地区独特的地域与民族文化,以及在相互交织中所体现出传承性、广袤性的侗民族思想内涵。并且提出了关于侗族地区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风貌的生态性、人文性等可持续性发展的构想,为研究侗族村寨聚落临水景观文化做出探索性的工作,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遗产。
【关键词】:侗族 传统聚落 临水景观 民族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4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3-15
- 1.1.1 研究的背景13-14
- 1.1.2 研究的意义14-15
- 1.2 研究的现状15-17
- 1.2.1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15-17
- 1.2.2 研究现状评述17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17-21
-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17-18
- 1.3.2 研究主题的界定18-21
- 1.4 研究的重点及框架21-24
- 1.4.1 研究的重点21-22
- 1.4.2 研究的框架22-24
- 第二章 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的成因分析24-35
- 2.1 自然环境因素24-27
- 2.1.1 山形地貌24-25
- 2.1.2 气候条件25-26
- 2.1.3 物产资源26-27
- 2.2 社会历史发展因素27-29
- 2.2.1 形成时期27-28
- 2.2.2 交融时期28
- 2.2.3 整合时期28
- 2.2.4 发展时期28-29
- 2.3 人文观念因素29-34
- 2.3.1 山水崇拜观29-31
- 2.3.2 传统风水观31-32
- 2.3.3 理想的山水环境观32-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水系分布特征35-49
- 3.1 侗族传统村寨聚落选址与水系35-39
- 3.1.1 依山傍水——山麓村寨选址35-37
- 3.1.2 背山面水——平坝村寨选址37-38
- 3.1.3 山水交融——半山村寨选址38-39
- 3.2 侗族传统村寨聚落的外部水系形态39-42
- 3.2.1 "过"式水系40
- 3.2.2 "环"式水系40-41
- 3.2.3 "穿"式水系41-42
- 3.3 侗族传统村寨聚落的内部水体结构42-46
- 3.3.1 动态水体43-44
- 3.3.2 静态水体44-46
- 3.4 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水系的功能与价值46-48
- 3.4.1 实用功能价值46
- 3.4.2 生态环境价值46-47
- 3.4.3 意趣审美价值47-48
- 3.5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环境分析49-81
- 4.1 面状的临水景观环境分析49-65
- 4.1.1 巧夺天工的鼓楼49-61
- 4.1.2 精致小巧的戏楼61-62
- 4.1.3 歌坪的铺地62-63
- 4.1.4 祖母堂和萨坛63-65
- 4.2 线状的临水景观环境分析65-75
- 4.2.1 美轮美奂的风雨桥65-71
- 4.2.2 造型各异的民居71-72
- 4.2.3 临河连廊72-73
- 4.2.4 岸边水埠73-75
- 4.3 点状的临水景观环境分析75-80
- 4.3.1 泉井和井亭75-77
- 4.3.2 堰塘77-78
- 4.3.3 禾晾78
- 4.3.4 禾仓78-80
- 4.4 本章小结80-81
- 第五章 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空间的民族文化内涵81-89
- 5.1 独特的地域文化81-83
- 5.1.1 向心凝聚性81-82
- 5.1.2 宗族认同性82
- 5.1.3 领域排他性82-83
- 5.2 传统的民族观念83-85
- 5.2.1 实用性的价值观83
- 5.2.2 多元化的信仰观83-84
- 5.2.3 生态性的自然观84-85
- 5.3 丰富的人文景观85-88
- 5.3.1 原始公有为根源的精神文化86
- 5.3.2 以款组织为基础的鼓楼文化86-87
- 5.3.3 萨神祭祀为主题的神祭文化87-88
- 5.4 本章小结88-89
- 第六章 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构想89-96
- 6.1 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89-92
- 6.1.1 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对临水景观的破坏89-90
- 6.1.2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融问题90-92
- 6.2 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的保护与发展92-95
- 6.2.1 保护原则92-94
- 6.2.2 发展性策略94-95
- 6.3 本章小结95-96
- 结束语96-97
- 致谢97-98
- 参考文献98-102
- 附录A 文中图片目录102-107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蔡凌;视野与方法——文化圈背景下的侗族传统村落及建筑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2 朱馥艺;侗族建筑与水[J];华中建筑;1996年01期
3 郎维宏;;黔东南侗族鼓楼的装饰艺术[J];建筑;2007年21期
4 王玲;侗族风雨桥的文化特性[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李佩成;薛惠锋;;论景观水资源[J];水科学进展;1995年04期
6 杨春风;广西侗族民居建筑及色彩文化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1年11期
7 何重义;业祖润;孙明;孙志坚;;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环境意趣[J];新建筑;1989年04期
8 王俊;;侗族鼓楼的社会功能和美学内涵[J];云梦学刊;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权小勇;侗族生态文化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志英;黔东南南侗地区侗族村寨聚落形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3 程艳;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D];重庆大学;2004年
4 周振伦;黔东南地区侗族村寨及建筑形态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顾静;贵州侗族村寨建筑形式和构建特色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朱爱青;现代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7 胡宝华;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01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00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