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调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保定老调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保定老调 历史 生存现状 影响因素 继承与发展 策略
【摘要】:保定老调,又名老调、老调梆子,是冀中戏曲观众群体熟悉和喜爱程度仅次于河北梆子的第二大地方剧种。保定老调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期间经历了二十世纪30年代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次繁荣,创作生产了《潘杨讼》、《忠烈千秋》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培养出周福才、王贯英等几代名家名角。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保定老调作为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其中,编号Ⅳ—93。既为“文化遗产”,一方面说明它具有很高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保定老调艺术面临着危机,其生存与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亟待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以“保定老调的继承与发展研究”为题,主要内容包括: 一、梳理保定老调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根据实地调查,总结保定老调剧种的生存发展现状,深刻剖析影响因素。 三、通过分析保定老调的多重价值与发展契机,提出继承、发展保定老调的宏观策略与微观策略。
【关键词】:保定老调 历史 生存现状 影响因素 继承与发展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0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绪论8-11
- 一、研究的缘起8-9
- 二、研究现状综述9-10
- 三、研究方法10-11
- 第一章 保定老调的历史11-19
- 第一节 元明时期至20 世纪40 年代11-13
- 第二节 20 世纪40 年代至20 世纪70 年代13-16
- 第三节 20 世纪70 年代至今16-19
- 第二章 保定老调的生存现状与影响因素19-30
- 第一节 保定老调的生存现状19-25
- 一、演出团体19-21
- 二、剧目生产21-23
- 三、人才传承23-25
- 四、观众群体25
- 第二节 影响保定老调发展的因素分析25-30
- 一、剧种生存土壤方面25-26
- 二、政策支持方面26-28
- 三、剧种自身方面28-30
- 第三章 保定老调剧种的继承与发展策略30-42
- 第一节 保定老调剧种的多重价值30-33
- 一、历时性基本价值30-31
- 二、共时性基本价值31-33
- 第二节 加快发展保定老调的有利条件33-34
- 一、中国传统戏剧逐渐被世界人民接受33
- 二、国内传统戏剧的发展为保定老调提供了经验借鉴33
- 三、重大政策导向为保定老调提供了发展空间33-34
- 第三节 继承与发展保定老调的策略34-42
- 一、宏观策略34-35
- (一)理顺保定老调继承与发展的战略定位34-35
- (二)明确继承与发展的原则35
- 二、微观策略35-42
- (一)完善投入机制37-38
- (二)建立协调机制38-39
- (三)深化研究机制39-40
- (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录46-53
- 致谢53-5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全;;河北梆子音乐的特性[J];大舞台;2011年06期
2 贡淑芬;;阳光下中国农村的华彩乐章——简评河北梆子现代戏《日头日头照山乡》[J];大舞台;2011年07期
3 王蕴明;;悠扬的山乡之歌——欣看河北梆子现代戏《日头日头照山乡》[J];大舞台;2011年08期
4 黄维钧;;崇高的冲动——看河北梆子现代戏《日头日头照山乡》[J];大舞台;2011年08期
5 周大明;;阳光照耀着心田——评河北梆子《日头日头照山乡》[J];大舞台;2011年07期
6 贡淑芬;刘同章;;新时期中国农村的华彩乐章——《日头日头照山乡》北京专家座谈会纪要[J];大舞台;2011年08期
7 张俊梅;;燕赵九香女 胜似李双双[J];大舞台;2011年06期
8 王学仲;;评剧音乐DNA探密(之五)——过门基因解读[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赵惠芬;杜滇峰;;用艺术礼赞辉煌——“‘党旗飘扬·希望河北’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省优秀剧(节)目展演”活动综述[J];大舞台;2011年06期
10 乐建文;;彩云遮月 情满月盈——观河北梆子现代戏《女人九香》有感[J];大舞台;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长德;;爱花·栽花·选花·护花 回眸20年梅花奖申报之路[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2 沈不沉;;京剧与温州[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刘靖之;;元代之后的水浒戏[A];水浒争鸣(第三辑)[C];1984年
4 曹书杰;;即将消逝的历史文化名片——赵县西朱家庄秧歌[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5 刘厚生;;中国戏剧梅花奖20年[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6 胡云红;;燕赵民间文化传承的法律保护机制研究摘要[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7 安定明;;河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探讨[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凤兰;“北京河北梆子”该不该正名引发议论[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记者 刘成群;省河北梆子剧院将推出系列演出[N];河北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刘成群;创新,河北梆子振兴的必然选择[N];河北日报;2009年
4 赵广宁;河北梆子演员彭艳琴:作艺先作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本报记者 赵凤兰;刘玉玲呼吁为“北京河北梆子”正名[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周舒艺 胡妍妍 任姗姗;河北霸州市下坊村 农民剧团“乐事”多[N];人民日报;2011年
7 门洪峰;为河北梆子找市场[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张继合;河北梆子:一百年的“家乡戏”[N];河北日报;2006年
9 甄光俊;津门戏曲唱响天山南北[N];天津日报;2010年
10 顾曲;河北梆子在演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承焕;同光时期上海京剧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婧;保定老调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少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保定老调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闫丽丽;保定老调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吴守斌;河北梆子改革中的民俗性与现代性思考[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杨子江;高亢激越燕赵风[D];河北大学;2002年
6 蒯卫华;河北梆子和豫剧的音乐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W,
本文编号:1002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00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