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关于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10-10 17:06

  本文关键词:关于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蒙古族 长调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摘要】:蒙古族长调民歌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宗教习俗、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哲学和美学的感悟,是蒙古歌唱艺术最高成就的艺术形式,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然而,在历经千年传承后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之下,长调民歌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正面临巨大的改变,再加上长调民歌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性等因素,长调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空前危机。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当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就长调传承这一课题,如何更好地处理好长调民歌这一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发展两方面的关系。借着对长调民歌的起源、发展脉络、美学高度、传统传承方式、面临的困境、歌唱及学术理论界的争议等研究,剖析阻碍长调民歌传承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并参考其他有关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研究成果,就长调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提出笔者的认识和建议。 笔者通过大量阅读其他学者在蒙古长调民歌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音乐发展趋势等课题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比较、借鉴、引用、归纳的研究方法,在纷繁浩瀚的学术观点中提出了关于如何处理好长调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新思路:首先,政府及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对长调民歌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在政策、制度上加以完善;其次,应该欢迎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保护长调的队伍中,通过广泛交流和对话,逐步找寻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体系;最后,对于当前出现的“新民歌”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大加鼓励,通过对其它音乐文化的吸收、借鉴、交流融合,为长调民歌开辟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因此,不管是长调的传统传承方式、传统歌唱方式,都需要随着新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地创新,只有这样,长调这一历经千年岁月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才不会消亡,才会和时代脉搏合拍,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重新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关键词】:蒙古族 长调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1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8-9
  • (二) 选题目的和意义9
  •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9
  • (四) 研究方法9
  • (五) 研究现状9-11
  • 一、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11-18
  • (一) 长调民歌发展的三大时期11-12
  • 1. 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11
  • 2. 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11
  • 3. 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11-12
  • (二) 长调民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发展12
  • (三) 当代著名长调歌唱家中的代表人物简述12-16
  • 1. 第一代: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12-14
  • 2. 第二代:金花、拉苏荣、德德玛14-15
  • 3. 第三代:阿拉泰、朝鲁15-16
  • 4. 三代歌唱家演唱风格的演变16
  • (四) 长调民歌的价值16-18
  • 1. 情感价值16
  • 2. 文化价值16-17
  • 3. 美学价值17-18
  • 二、长调民歌在当代传承中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18-22
  • (一) 建国后长期政治动乱的影响18
  • (二) 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性18-19
  • (三) 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19-20
  • 1. 生态环境的改变19
  • 2. 文化环境的改变19-20
  • (四) 主流音乐文化的影响20
  • (五) 恪守传统,拒绝创新20-22
  • 三、长调民歌传承的路径与思考22-33
  • (一) 传承与创新的观念碰撞22-24
  • 1. 关于长调传统传承方式的坚守与改革22-23
  • 2. 关于对经典长调民歌演唱方式的坚守与创新23
  • 3. 关于长调与其他音乐艺术的交流与融合23-24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为长调发展带来的契机24-28
  • 1. 建国后社会各界对保护传承长调民歌做出的努力24-26
  • 2. 申遗成功后的工作开展状况和工作成果26-27
  • 3. 内蒙古音乐界和理论研究界关于长调保护的共识27-28
  • (三) 长调民歌在传承和发展中的创新28-31
  • 1. 正确理解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28-29
  • 2. 新民歌现象以及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趋势29
  • 3. 著名蒙古族歌手在长调创新中的贡献29-31
  • (四) 长调民歌的产业化发展31-33
  • 四、保护和发展长调民歌的意义33-35
  • (一) 凝聚民族精神33
  • (二)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33-34
  • (三) 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建设34-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8
  • 致谢3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建平;;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意义及研究状况概述[J];阴山学刊;201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阿尔古娜;内蒙古音乐与现代音乐互动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07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007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a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