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音乐评论如何经得住再评论——记于第三届中国当代音乐评论比赛决赛现场之后

发布时间:2017-10-17 02:17

  本文关键词:音乐评论如何经得住再评论——记于第三届中国当代音乐评论比赛决赛现场之后


  更多相关文章: 音乐评论 中国当代 评论文章 交响曲 作曲家 母语化 音乐作品 郭祖荣 上海音乐学院 比赛


【摘要】:正2013年第六届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举办同时,第三届中国当代音乐评论比赛也如火如荼进行。本届比赛文章评选延续了上届评选的主要流程:所有稿件经过专家团初评、二审,最终选出评分较高的5篇文章并公示。继而进行决赛,通过评委①以及现场观众的打分,选出前三名。而具体写作要求上略有差别:此次大赛要求作者以海内外华人现当代的
【作者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
【关键词】音乐评论 中国当代 评论文章 交响曲 作曲家 母语化 音乐作品 郭祖荣 上海音乐学院 比赛
【分类号】:J609.2
【正文快照】: 2013年第六届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举办同时,第三届中国当代音乐评论比赛也如火如荼进行。本届比赛文章评选延续了上届评选的主要流程:所有稿件经过专家团初评、二审,最终选出评分较高的5篇文章并公示。继而进行决赛,通过评委①以及现场观众的打分,选出前三名。而具体写作要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者絮语[J];音乐世界;1995年08期

2 陈虎;论音乐评论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J];甘肃高师学报;1999年01期

3 萧冷;;说三道四话乐评[J];音乐世界;1995年10期

4 陈志音;关于音乐评论个性化与类型化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张卓;全国首届音乐评论学术研讨会在星海音乐学院召开[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冯光钰;音乐评论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评李凌的音乐评论思想[J];中国音乐;1994年02期

7 薛良;“音乐评论学”引论——智者请教他人,傻瓜只学自己·(西谚)[J];中国音乐;1995年02期

8 曹维;演出商眼中的乐评[J];国际音乐交流;1998年04期

9 徐康荣;瑞士的《当代音乐评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10 本刊记者;;本刊音乐评论征文颁奖会在蓉举行[J];音乐世界;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润洋;;从交响音乐鉴赏谈音乐的特性——在全国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课教师培训班上的学术报告[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南京艺术学院[A];全国音乐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机构与科研处工作会议会议资料[C];2004年

3 杨梅;;音乐欣赏教学融入爱国主义思想的探讨[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罗路;;论想像、联想在音乐欣赏中重要地位[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茂春;人人都可以写音乐评论[N];音乐周报;2006年

2 记者 伍斌;音乐评论少了真诚多了“规则”[N];解放日报;2011年

3 冯光钰;音乐评论要实话实说[N];音乐周报;2005年

4 陈志音;什么声音留下来[N];音乐周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紫茵;乐评之声由弱渐强[N];音乐周报;2007年

6 丁灵;“2009中国音乐评论高层论坛”落下帷幕[N];中国艺术报;2009年

7 记者 紫茵;浙江师大举办音乐评论培训班[N];音乐周报;2008年

8 紫茵;今天你发言了吗?[N];音乐周报;2002年

9 陈志音;【音乐评论】四季分明冷暖自知[N];音乐周报;2009年

10 史君良;香港乐评之我见[N];音乐周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丝丝;“世纪末”的心灵探寻:马勒三首中期交响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2 韦辉;布鲁克纳交响曲主题复调形态与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3 冶鸿德;汉斯·维尔纳·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4 雷兴明;承先锋之锐 拓回归之新[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5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6 张少飞;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7 郭鸣;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8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9 邹彦;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10 丁好;论古典奏鸣曲的形成[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奇;论作为音乐评论家的舒曼[D];天津音乐学院;1996年

2 蒋兴荣;石惟正音乐评论的特点与功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舒曼;科普兰的音乐评论及其特点[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吴秀琴;舒曼二重性格及其对音乐评论和钢琴套曲的影响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董玲周;生命的春天—舒曼《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赏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然;斯蒂尔《美国黑人交响曲》的“民族主义”音乐观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晨;虔信的天籁之音[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8 唐磊;莫扎特及其他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分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宁宁;威廉·舒曼的音乐创作理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孔娟;中国当代手风琴音乐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46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046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9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