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文字背后——论《溪山琴况》之文本构成方式
发布时间:2017-10-19 21:26
本文关键词:文字与文字背后——论《溪山琴况》之文本构成方式
【摘要】:本文从《溪山琴况》的标题形式切入,通过考察各况标题的双音节连用,认为《溪山琴况》的文本构成存在着形式和内容的分离:一方面,二十四个况题单字大多是由当时文学写作中常用的双音节词切分而成,并非来源于对各况内容的概括;另一方面,徐青山是以自己内心的整体琴学来对这些前置况题作出漫谈式的回应,每一况的内容并非是规整的、有计划的构思。因此,我们并不能概括出每一况的封闭性独立内涵,《溪山琴况》的文本整体上应当作为一个"渐变光谱"式的结构来理解。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况题形式 双音节 文本呈现 渐变光谱
【分类号】:J632.31
【正文快照】: 一《溪山琴况》研究中经常被涉及的问题是,既然况”乃“况味”①之意,那么二十四“况”是否构成了二十四个美学范畴?蔡仲德先生指出了“美学范畴说”的问题所在“:‘远’况论及联想与想象‘,和’况也论及联想与想象;‘古’况涉及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和’、淡’‘、雅’‘、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仲德;《溪山琴况》试探[J];音乐研究;198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归;;《溪山琴况》的演奏美学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年02期
2 龙珲;;20世纪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研究中的诸多特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3 柏云鹏;《,
本文编号:1063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063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