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多声在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本文关键词:民间多声在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摘要】:纵向多声是专业音乐创作中重要的作曲技术。民间多声是在民间音乐中自然形成的多声织体。与西方专业音乐创作中具有严格规范的作曲技术理论体系相比,束缚少,所以随机性、灵活性强,并且便于演奏(唱)者的即兴发挥,并且还从某种意义上与现代音乐中的某些观念不谋而合。本文从持续低音、支声式多声、和音式多声和复调式多声等方面对民间多声如何与现代多声思维相结合进行了分析研究,为读者展示了其在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之后表现出的新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中国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教研室;
【分类号】:J614.5
【正文快照】: 纵向多声是专业音乐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诞生把中国音乐由民间自然状态下的单音体制带入到专业音乐创作领域中的复音体制。对于当时的作曲家来说,借鉴西方现成的和声、复调技术可以说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捷径。然而,中国音乐与西方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梁雷;;寻找色拉西[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沈知白;和声在中国已往不能发展的原因[J];音乐艺术;1982年02期
3 李吉提;;“侧身西望长咨嗟”——郭文景民乐作品音乐会述评[J];人民音乐;2008年05期
4 姚亚平;复调起源的各种理论及其评价(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陈仰平;梁雷;;《记忆的弦动》——梁雷、陈必先、邵恩、樊慰慈谈钢琴与民族乐队协奏曲的创作与诠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祖荫;从中西多声部音乐的比较谈起[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2 孙维权;欧洲多声部音乐的早期发展——兼论中国多声部音乐没有充分发展的原因[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班丽霞;;别样的保护与传承——梁雷《色拉西片断》创作始末与音乐分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戴嘉枋;从系统论看中国传统音乐单声体系的长期延续[J];音乐研究;1991年04期
5 栾桂娟;音韵美——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J];音乐研究;1992年01期
6 樊祖荫;;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及展望[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03期
7 蔡良玉;;超越与深化——对西方音乐研究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J];人民音乐;2009年05期
8 李鹏程;;八仙过海新境界——评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民族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J];人民音乐;2013年06期
9 朱厚鹏;;博众家之长 释大家之言——简评《复调起源的各种理论及其评价》和《附加与复调的产生》[J];艺术探索;2008年06期
10 姚亚平;复调起源的各种理论及其评价(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2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伍维曦;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6 韦辉;布鲁克纳交响曲主题复调形态与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7 赵冬梅;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巍;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琼;道教音乐多声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茕;从布鲁克纳《f小调第三弥撒曲》看复调音乐与宗教音乐关系[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丁宁;巴赫《法国组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小溪;陈铭志《小型复调格律乐曲集》的音乐与演奏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郝娃;巴赫复调音乐作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范博;从“为神”到“为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贾瑶;高平《钢琴协奏曲》中支声手法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9 张阳;关于辛沪光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的研究与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袁娜;斯特拉文斯基《七重奏》复调技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知白;和声在中国已往不能发展的原因[J];音乐艺术;1982年02期
2 管建华 ,兰光明;“慢惮”音乐及其与“奥加农”之比较[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倩;;浪漫音乐对古典音乐的继承[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2 何光明;简论乔伊斯《尤利西斯》对果戈理小说的继承与创新[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01期
3 许威汉,王大年;汉语语法学历史画卷的成功展示——论《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J];古汉语研究;2004年01期
4 苏金玲;;试论欧阳修散文的特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罗锦亮;;浅谈潮彩山水画创作[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年03期
6 王秉钦;继承与创新——关于编写《简明俄汉翻译教程》的几点思考[J];外语研究;2000年02期
7 李荫华;继承、借鉴与创新——关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全新版)的编写[J];外语界;2001年05期
8 秦弓;张恨水对章回体小说的继承与创新[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陈剑;论中国人物画笔墨的继承和发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阎爱华;山东派古筝艺术探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令周;;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披沙拣金[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焦维新;;ESA空间探测计划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段立纲;;坚持继承与创新加快傣医药事业发展[A];《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傣医傣药专辑(一)[C];2007年
4 蒋建军;;浅谈紫砂工艺创作的继承和创新[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C];2009年
5 刘根科;;在改进中加强 在继承中创新——对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A];2005年经济体制课题研究和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张中元;徐树森;;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琛;;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创新——太湖西山岛水月坞景区规划设计[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赵亦兵;;汉英词典翻译的点滴体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维妮;付军;李爽;李征;;于继承中创新——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为例试谈老校园中心区景观环境改造设计[A];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论文集[C];2005年
10 惠芳;;时空的“对话”——由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观思考当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胡考绪 刘成;继承为了创新[N];经济日报;2001年
2 金星华(作者为国家民委文宣司司长);继承中发展 发展中创新[N];中国民族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益西加措;继承·创新·跨越[N];西藏日报;2000年
4 沐溪;在自己独特的视角坚守和关注专业音乐创作[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雷东霞;中国作曲家请把目光投向人[N];音乐周报;2003年
6 解tB 整理;陈怡谈现代音乐创作[N];音乐周报;2006年
7 王晋 谭盾;音乐无限 创新无限[N];经济日报;2000年
8 瞿明智;“一材多练”巧创新[N];重庆日报;2001年
9 阿元;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制度[N];辽宁日报;2002年
10 岳东峰;创新是共产党人的生命力[N];陕西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福;罗忠昒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
2 秦岩;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传统理法与继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赵化刚;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探析[D];南开大学;2009年
4 赵冬梅;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5 邱静娟;继承与超越[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林峰;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7 陶立新;论威尔第晚期歌剧男中音声部角色创作的继承与创新[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8 卢昌军;邓小平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卢璐;高为杰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力;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胤盛;继承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冯超;肖斯塔科维奇两部小提琴协奏曲的结构特点[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朝晖;浅析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义曲;现代景园对传统景园的继承与拓展[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李爱红;《海上花列传》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D];山东大学;2005年
6 左芝兰;明末清初《西游记》续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李敏;论彭丽媛的歌唱艺术[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夏明丽;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沈阳;汉代人性论发展脉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郑欣;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25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22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