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民歌唱法唱声的长时平均谱特征
本文关键词:学院派民歌唱法唱声的长时平均谱特征
【摘要】:为了解学院派民歌唱法唱声的频谱特征,我们对19位在音乐学院学习或教授学院派民歌唱法的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唱声做了长时平均谱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学院派民歌唱法唱声长时平均谱5000Hz以下的频段内存在两个包络峰,两峰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谷",最大的包络峰出现在2000Hz以下的低频段,2000Hz以上高频段的包络峰会因发音人性别或演唱曲目风格的不同而出现在不同的位置,男声出现在2900Hz附近、女声出现在3700Hz左或右。学院派民歌唱法男声长时平均谱中的高频包络峰符合Sundberg教授定义的歌手共振峰,而女声的高频包络峰虽然也有很高的能量,但它是否是歌手共振峰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嗓音研究室;瑞典歌德堡嗓音医学协会;
【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KM200910046001)
【分类号】:J616.2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民歌历史悠久,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1];从1956年沈阳音乐学院首开民歌演唱班[2]至今,民歌进入音乐学院已有56年的历史了,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吸收、借鉴、变革和发展,已形成了有别于传统乡土民歌音色的学院派民歌唱法[3],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学院派民歌唱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芳,乔五之,吴卫彬;典型民族拉弦乐器的音色分析——试论京剧伴奏乐器的改进[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 王军;;民族唱法的质疑和争议[J];北方音乐;2010年03期
3 于善英;;美声与民族唱法“歌手共振峰”特性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王建群;高下;刘晓宙;冯雨霖;沈晓辉;俞晨杰;杨烨;;艺术嗓音中不同唱法的元音共振峰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年15期
5 于善英;;不同歌唱类型歌手共振峰特征及音色形成的机理研究[J];音乐研究;2010年02期
6 魏荣爵;包紫薇;;汉语平均频谱的补充测量[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玉珍;;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魅力[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刘镇波;李司单;刘一星;黄英来;;琵琶共鸣面板的振动模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庄虹子;;美声唱法传播对中国声乐文化的影响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刘镇波;李司单;刘一星;黄英来;;阮、月琴共鸣面板的振动特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5 张松滨;;应用对数面积比参数做非限定内容的话者辨识[J];哈尔滨电工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6 王晓纯;;材料吸声系数在体测量[J];电声技术;2007年08期
7 赵越U,
本文编号:1275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27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