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荡村侗族大歌研究
本文关键词:宰荡村侗族大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宰荡村 侗族 Kgal Laox 歌师 传承方式
【摘要】: Kgal Laox是用侗语所演唱的歌,汉译为大歌,民族音乐学界称之为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地区第二土语区,即侗语保留相对完好的地区。 本文以贵州省榕江县宰荡村作为田野调查研究点,主要透过这个点来探讨当代社会变迁中侗族大歌的传承情况,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深入观察的个案。 宰荡村属南部侗族语言第二土语区“九洞文化区”的边缘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价值观念的变迁,宰荡青年们纷纷外出读书、工作,继之而来的市场经济、打工浪潮、电视、VCD等不断涌入宰荡,使原有的社会结构也逐渐解体,该村侗族大歌亦逐渐衰落下来。2000年,侗汉双语教学合作项目开始在宰荡村加所小学实施,从此,宰荡侗族大歌又一度复苏。 2004年以来,宰荡侗族大歌得到了国家各级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各种大型文化娱乐活动的首选节目,一些出类拔萃的歌师歌手在官方组织的文化活动中频频露面。一种文化能否世代传承,与这一文化中的人,即“文化人”有极大的关系。政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用途会产生影响。当地“文化人”不仅具有“能动性”,而且具有决定权。 行文遵循这样的思路:首先,从村落的历史和社会结构入手,逐一探索大歌的传统传承方式及其特点;其次,对当地的歌师的解释进行“深描”式的民族志叙述,以期探寻大歌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深层原因;再次,对新世纪大歌的传承方式及其“复兴”的相关分析,将视角拉回“地方社会”。通过一个“全局性”的分析,即对宰荡境内侗族大歌传承的对比分析,重申“政府身份”之议题,由此进一步强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文化传承的主角是当地“文化人”。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家家;;侗族大歌的传承及其意义[J];群文天地;2011年07期
2 余未人;;歌唱 苗人的灵魂[J];杉乡文学;2011年05期
3 伍倩倩;;论侗族民俗与大歌的关系——从“干栏”谈起[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4 扬光;;侗家金凤凰 绚烂民族花[J];校园歌声;2011年05期
5 陈国珍;;七月侗乡行[J];江苏政协;2011年09期
6 ;原生态民族歌舞[J];民族论坛;2011年09期
7 艺虹;;耍花楼[J];歌海;2011年04期
8 徐玉挺;;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9 唐丽香;;谈对侗族歌舞“多耶”的认识[J];华章;2011年14期
10 杨晓;;社会结构变迁与侗族大歌保护的多重两难[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兰花;;浅论侗族大歌在现代传播背景下的传承与发扬[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陆晓荔;;谈谈壮族歌师歌手壮文培训班的教学[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3 龙运光;李明文;龙彦合;刘光海;;独特的侗家水井与侗民族文化发展及群体防病意识的探讨[A];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4 任胜洪;;侗族歌班的社会人类学分析——以从江县小黄侗寨为个案[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朝亮;;德江傩文化传承与开发初探[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谢守红;佘建喜;;侗族文化旅游开发探讨——以贵州黎平县为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韦琴琴;;屈原《涉江》与古骆越区域诗歌、风物的演变[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柳方祥;;我国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的现状及改革建议[A];第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9 李小建;黄燕;;加快民族教育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江光伦;;贵州旅游和民族风情汉译英漫谈[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昌佩;侗族大歌有传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本报记者 宋冰;天籁之音侗乡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邢华;“让侗族大歌更加响亮”[N];贵州民族报;2010年
4 记者 何云江;侗族大歌:音乐奇葩濒临失传[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蒋林;侗族大歌:文化传承的典范[N];广西日报;2008年
6 通讯员梁觉振;民族文化之苑又添奇葩[N];柳州日报;2009年
7 特约记者 周端敏;贵州侗族大歌:一个民族的天籁之音[N];中国档案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黔东南:保护“侗族大歌”有新招[N];贵州民族报;2009年
9 记者 汪志球;贵州:“侗族大歌”传唱后继乏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小梅;当一种声音成为人类遗产[N];贵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罗丹阳;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陆栋梁;湘桂走廊丧葬仪式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芳芳;侗族大歌歌师的生存困境与出路[D];中南大学;2010年
2 潘永华;从侗族歌师的教唱窥探侗族大歌的演唱特色[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3 谭厚锋;宰荡村侗族大歌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杨沁;从传统范式到现代转型[D];南京大学;2012年
5 尹庐慧;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贵州省黎平县九龙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谢娟;侗族大歌艺术风格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7 黄菊;当代社会变迁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曾志;鼓楼下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善兰;影视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赵建霞;侗族大歌浸润下的儿童成长场域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98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29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