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李维渤对中国声乐艺术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7-12-25 19:02

  本文关键词:李维渤对中国声乐艺术的贡献 出处:《中国音乐》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李维渤 声乐艺术 贡献


【摘要】:李维渤(1924.2.11-2007.5.3),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男中音歌唱家、翻译家、声乐教育家,他因出演新中国第一部由中国人排演的西洋歌剧《茶花女》而一举成名,成为20世纪五十年代深受欢迎的歌唱家。他因翻译了诸多西方经典声乐文献,开启了中国声乐实践者对声乐艺术科学性认识的新思路,并使其能及时学习到以汉语表述的世界声乐理论的研究成果,架起了中西声乐文化交流的桥梁。长期以来,这些成果不断影响着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声乐界在声乐艺术理论方面的探索。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中国声乐史研究”(立项批准文号09BD038)阶段成果之一
【分类号】:J616
【正文快照】: 李维渤(1924.2.11-2007.5.3),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男中音歌唱家、翻译家、声乐教育家,他因出演新中国第一部由中国人排演的西洋歌剧《茶花女》而一举成名,成为20世纪五十年代深受欢迎的歌唱家。他因翻译了诸多西方经典声乐文献,开启了中国声乐实践者对声乐艺术科学性认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瑞津;“打呵欠”是声乐教学中一举多得的有效方法——学习李维渤先生《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有感[J];音乐研究;2001年03期

2 孙禹;;长哭当歌——悼恩师李维渤[J];人民音乐;2007年10期

3 周娟娟;;李维渤声乐译著述评[J];人民音乐;2009年11期

4 李维渤;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5 李维渤;声乐训练中有关音乐修养的几个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娜;;为“音质”正身——再议声乐演唱中的“音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2 梁改梅;;析歌唱发声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2年05期

3 韩敏华;高文哲;;浅谈声乐教学中的音准问题[J];成才之路;2008年07期

4 石月婷;;师范院校声乐课程设置探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杨南方;;浅论声乐教师应具备艺术家的素质和能力[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7期

6 侯方;;声带机能的调节是歌唱的技术核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侯方;;论美声唱法中声带机能调节的两种模式[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胡泽之;阉人歌唱家在声乐艺术发展中的历史作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9 侯方;;论美声唱法的声带机能的调节与关闭[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李俊;;论钢琴演奏旋律歌唱性的联觉[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昱洁;声乐经验教学法与声乐机理教学法的应用与对比[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2 张落欢;在声乐学习中掌握“轻、重机能平衡”的学习体会[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3 刘丽娜;羊为军声乐教学法中对歌唱心理的认识与实践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

4 张劲草;“声门适度感”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文波;声乐教学中普通话语音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恩琳;声乐基础训练的内容及其实施[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杜士武;论男声歌唱声部的确定[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琨;关于“唱在气息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朱梅梅;声乐艺术教学中“柔软歌唱”的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小军;“生活化的”歌唱呼吸及教学手段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孙禹;;长哭当歌——悼恩师李维渤[J];人民音乐;2007年10期

2 韩萍;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李维渤教授[J];中国音乐;2001年04期

3 李维渤;漫谈美歌[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4 李维渤;美歌教学漫谈[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宗;声乐演唱和欣赏变迁的审美因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年04期

2 王俊;声乐艺术的两重属性与声乐实践[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聂娜,李伟;浅谈声乐艺术在钢琴演奏中的地位和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曾卫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创新[J];肇庆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陈自勤;浅论声乐的艺术风格[J];艺术研究;2005年03期

6 郭伟萍;;论科学技术对声乐艺术的影响[J];艺术百家;2006年01期

7 赵德生;;浅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陈晓;;浅谈声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音乐生活;2006年02期

9 都本玲;;佛教声乐艺术探源[J];中国宗教;2007年04期

10 赵儒衿;;论中国声乐的发展方向[J];剧作家;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瑾;;从美学角度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2 余华;;浅论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创新[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3 鲍海鸥;;庐山植物园对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贡献[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马德才;;格老秀斯及其对国际法的贡献[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5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刘丽丽;;论肖劲光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贡献[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8 叶海涛;;陈立夫与台湾中医药的发展[A];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上册(1988~1994)[C];2007年

9 丁玉秀;;营造人文社会共建和谐家园[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邹丹丹;;声乐初学者的学习方法[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霞;陈光林王素毅等出席肖黎声声乐艺术中心成立揭牌仪式[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2 张秀艳;培养学生声乐艺术表现力[N];光明日报;2000年

3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杨宝刚;浅谈西洋声乐艺术的民族化[N];新乡日报;2008年

4 石惟正;沈洋声乐艺术思考[N];音乐周报;2009年

5 全国人大代表 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歌唱演员 刘斌;防止形式大于内容[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靳卯君;永远不和音乐告别[N];音乐周报;2001年

7 陈言放;浅谈中国声乐发展的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8 临潼新市中学 赵萍;音乐教学探索[N];学知报;2011年

9 梁生智;缪也:音乐是生命的需要[N];人民政协报;2001年

10 姜乃辰;声乐教学要注重表演课[N];中国艺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

2 步如飞;子夏及其学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赵振智;采油厂油藏经营效益评价与预测系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陈霞;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贡献的可持续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5 周侃;唐代书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董华;声乐:语言的N种表情[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郭小青;《唱论》辨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秋玲;才旦卓玛的歌唱艺术及其贡献[D];河南大学;2006年

2 冯虎;公路交通对新疆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3 张霞;彭丽媛声乐艺术的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潇林;论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D];西南大学;2009年

5 张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D];天津大学;2005年

6 郁惠;罗炳之教育研究思想论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秀芳;试析新中国留苏学生的贡献[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任真;伽利略科学方法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伟;论江泽民的知识分子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姜赫;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34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334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7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