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度雅曼拉格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印度雅曼拉格的分析与研究 出处:《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雅曼拉格 双重视角思维 印度古典音乐体系 西方作曲技术 中国传统音乐概念
【摘要】: 本文选取北印度拉格中的雅曼拉格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限定在声乐体裁,以雅曼拉格的音乐形态分析为切入点,运用印度古典音乐、西方艺术音乐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某些理论和概念从多个层面对雅曼拉格进行观察和分析,力求以内、外文化相融合的视角对印度拉格音乐进行文化解读。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文化等因素对印度音乐的影响以及以上的观察和分析方式,对印度古典拉格音乐进行一次再探索,希望对非印度音乐文化圈的读者和欣赏者理解印度的拉格音乐文化有所帮助,同时也试图找出一个研究的新视角,或者说一个中国人研究印度音乐的视角,力求对印度拉格音乐做出中国人的解释与认知,本文具体写作线索如下: 文章将分成三个章节论述。第一章从印度音乐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印度音乐理论的丰硕成果都是本章研究的基础和参考材料。在运用印度音乐理论对雅曼拉格音乐形态的分析内容中,会涉及雅曼拉格在塔特体系中的划分、微分音史鲁提在雅曼拉格音阶里的具体体现、雅曼拉格中的特征旋律型巴卡德及雅曼拉格的曲式结构几个问题。 第二章内容跳出印度音乐文化圈,站在印度音乐文化视角之外对雅曼拉格进行观察。本章分两节阐述,分别用西方艺术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两种音乐体系的某些概念和方法对雅曼拉格进行音乐形态分析。第一节里用到申克简化还原分析法来对雅曼拉格的结构作较整体的把握解析,同时还会用到简约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对雅曼拉格整体音乐特征做较体系化的概述。第二节中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腔”的概念来阐释雅曼拉格的旋律发展特点,力求得出雅曼拉格音乐风格的主导特征。用“核腔”的概念试图解释雅曼拉格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旋律型巴卡德在整首拉格里的发展。 第三章融合了两种视角的观察,对雅曼拉格进行了再认识。首先谈到双重视角思维在本文研究中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运用双重视角思维研究方法得出的对拉格音乐的新体会。然后通过具体的一些重要的音乐概念如印度拉格与西方音乐音阶的比较;巴卡德、核腔与动机的比较;印度拉格音乐与西方艺术音乐结构思维的异同;以及印度拉格音乐突出的审美特征等方面整合的来观察分析雅曼拉格的音乐思维,并对雅曼拉格进行多层面的文化解读。 通过以上各章节以内、外文化两种视角的观察和以多种音乐分析技术对北印度雅曼拉格的分析研究,笔者在结论部分认为印度拉格音乐是具有悠久历史、体系化的即兴音乐,无论在旋律、持续音及结构等音乐形态方面都受到印度宗教及印度哲学理论等观念和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的体现在与印度人宗教轮回、修行等观念密切相连的音乐中的回旋性、发展性,并指出对于局外人来说,让自己融入印度音乐文化时的主要难度也在于此。不了解印度的宗教就不能真正的理解印度拉格音乐。印度古典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认识与态度以及拉格音乐表演的境界都源于宗教信仰与文化。我们只有尊重这种印度音乐精神层面的存在,才能以内文化的视角观察印度拉格音乐,体味到印度古典拉格音乐的美。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杰;;论词所体现的音乐艺术精神[J];学术研究;1987年06期
2 洛桑三旦;饶元厚;;让藏传佛教音乐艺术走向世界——组曲《吉祥九重天》创作始末[J];西藏艺术研究;1990年04期
3 田岛 ,李秀莲;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4 杨国兴;人体健康与“卡塔西斯”效应试谈音乐艺术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5 甄晓军;;浅谈音乐艺术的抒情性[J];宜春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6 ;悲欢音乐路[J];音乐世界;1997年04期
7 王艳芳;;浅谈中国音乐艺术意境创造的本质规律和美学特征[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年Z1期
8 刘晶;;浅谈商业职业道德建设与音乐艺术[J];商场现代化;2007年19期
9 赵萌;刘娟;;共性与个性——音乐与美术互补教学法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6期
10 曹红艳;张银生;刘金刚;;电影音乐的功能与表现方法[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鹏;;坚守音乐阵地,鞠躬尽瘁[A];我与新中国60年[C];2010年
2 苗笛;;维也纳音乐文化给哈尔滨音乐的启示与思考[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3 谢建平;;浅谈音乐艺术中情感表现的本质与特殊性[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周海宏;;音乐欣赏课相关的美学、心理学问题分析(讲座提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孙鹏;胡英华;;关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问题[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宋慧琳;;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研究与分析[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姜楠;;音乐艺术,你该为繁荣农村文化做些什么?[A];第八届全国文化管理研讨会暨中国首届农村文化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苏布德;;2008年下半年“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计划[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9 肖湛;许海;;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论音乐和其他艺术的区别[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余晓玲;;关于音乐教育的一点认识[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感受一种音乐气质[N];中国文化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蔡萌;品牌企业与艺术结缘的背后[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牛寒婷;篮协为何禁《忐忑》?[N];中国艺术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吴子桐;不朽的音乐 伟大的悲情[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朱榕;冲淡典雅的中国古代音乐艺术[N];中国档案报;2004年
6 记者 钟镭;湘南学院音乐艺术周激情启幕[N];郴州日报;2005年
7 记者 刘平;天津音乐艺术街参展演博会[N];天津日报;2009年
8 陈玉玉;生动活泼的音乐艺术俱乐部[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王悦;唱响中原大地的音乐百灵[N];音乐生活报;2010年
10 王伟(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音乐艺术——饭店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N];中国旅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啸岳;音乐沉寂[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2 姜小鹏;论乔治·克拉姆音乐中的音色与织体[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3 赵礼;萌芽·弥撒·基因·遗传[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4 张璐倩;黑格尔音乐美学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5 钟恩富;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宇翔;基于内容的音乐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7 卢璐;高为杰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姿妮;浙地琴乐背景与“西湖琴社”[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9 周静;汉斯·威尔纳·亨策弦乐四重奏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10 许洪帅;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晶晶;北印度雅曼拉格的分析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2 吴旭;用母语说话[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3 谢晶晶;不同话语视角的上海三大报纸对音乐事件的表达与建构[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赵璞;从“改造国民性”看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渗透[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5 侯s,
本文编号:1335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33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