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市井音乐活动浅析
本文关键词:宋代市井音乐活动浅析 出处:《兰台世界》2013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宋代市井音乐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由宫廷音乐向世俗音乐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市井音乐具有多样性、商业性以及世俗化特点。
[Abstract]:The Song Dynasty city music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development-from palace music to secular music,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 Commercial and secular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9.2;K244
【正文快照】: 市井音乐活动指的是宋代城市的街巷、瓦栏、酒肆茶馆等大众娱乐场所的音乐活动,主要反映的是平民阶级的音乐活动。市井音乐是城市经济繁荣以及音乐商业化的表现。宋代音乐中心从宫廷转到民间,由贵族化转为平民化,民间音乐进入商品经济的领域,自然朴素的市井音乐文化开始形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笑岩;;宋代宫廷贵族音乐的衰落与市民通俗音乐的繁荣[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何丽丽;;宋代市井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形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陈薇;;宋代市井音乐文化考略[J];兰台世界;2009年14期
4 庾莉萍;;宋代市井音乐生活的画卷[J];艺术科技;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菲菲;论南宋音乐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及其历史定位[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鸿姝;;音乐风格的把握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2年12期
2 陈薇;;宋代市井音乐文化考略[J];兰台世界;2009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丽那;宋时期河北音乐历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徐忠奎;宋代说唱音乐的商业性特征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艳红;南宋文化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4 刘项育;宋代文化市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宋冰;河南开封汉族民间歌舞调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姚锋;《碧鸡漫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7 申潇;开封盘鼓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郭新云;宋诗中的古琴艺术[D];河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兵;南宋的讲史和说经话本[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2 陈国灿;论南宋事功学派的反理学思想[J];安徽史学;1998年03期
3 鲁尧贤;宋代文化的繁荣及其原因[J];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4 于天池;宋代文人说唱伎艺鼓子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5 朱玉麒;论南宋后期词人的布衣化倾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姚思陟;;论宋代话语共同体与市民文化的形成[J];船山学刊;2007年04期
7 徐枫;论宋词歌妓传播的特色[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02期
8 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方心清;两宋时期吴越文化的繁荣及原因探析[J];东南文化;1996年03期
10 潘承玉;论宋元明小说、戏曲发迹变泰题材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洪畅;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庆君,王惠萍;90年代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特点综述[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张俊芳;;美国高技术工业的区位变化与发展特点[J];人文地理;1988年01期
3 凌伟宏;AE—S系列断路器的剖析[J];嘉应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4 王磊;;初中生自我教育及指导措施[J];社会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5 刘艳,邹泓;社会能力研究的概述与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01期
6 肖辉;试论新世纪音乐教育的特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02期
7 汪露;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特点探析[J];中国电视;2005年05期
8 章培恒;必须重视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特点——谈一种关于写作的无理要求和批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刘灿铭;陈宇;;当代书法发展特点及创作倾向[J];艺术百家;2005年06期
10 柳星;;浅析性别语言差异与发展特点对女性语言学习的影响[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衍刚;郑雪;;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特点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大均;赵丽霞;;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研究(摘要)[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烨晖;;青少年顿悟能力的发展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李亮;刘文;;3~5岁幼儿幽默感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迟新丽;张大均;吴明霞;;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量表编制及相关问题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小洋;申继亮;;中学生个人认识论发展特点及与其发散性思维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杨丽珠;刘凌;;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特点:一项追踪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晨;范存养;;我国房间空调器生产发展过程的剖析、前景及对策[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刘静安;谢水生;;国内外铝加工技术的发展特点与趋势[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张勋;李智;孔晓军;;新世纪田间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与热点[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丽娜;冲击不断 潜力不竭[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王敏;国外食品包装容器发展特点[N];中国包装报;2001年
3 陈湘南;重心转向亚太 环保成为主流[N];中国化工报;2001年
4 ;2003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刘莉莉;汽车俱乐部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特点[N];中国旅游报;2002年
6 赵匡为;中国宗教发展特点浅析[N];中国民族报;2002年
7 更生;解读第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湖南经济报;2001年
8 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 计算机世界市场研究中心;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状况[N];计算机世界;2000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水石;中国妇女发展状况[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杨X;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状况及其政策建议[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克祖;3~6岁幼儿好奇心结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杜燕红;儿童特质理解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平;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
4 杨国愉;青年军人特质焦虑及其认知加工特点[D];西南大学;2007年
5 刘胜江;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刘凌;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及其与母婴依恋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9 邵燕楠;走向“情境”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冬梅;青少年心境动态发展特点及不同调节策略对其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晓飞;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丽君;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马莲;初中生学业求助发展特点及其训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董光恒;3~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许香兰;延吉经济开发区发展状况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6 罗琳;美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外交学院;2006年
7 李迎春;庐江县建材工业发展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刘丽英;幼儿抗挫折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黄亮;国内外分时度假业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孙德芬;青年技术工人发展状况的政府公共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24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42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