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叙事
本文关键词: 二十九军 意识形态 国民党政府 义勇军 抗战歌曲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中国军队 国民党军队 话语权 出处:《文学评论》2009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军人用手中的大刀与日本人枪炮的搏杀,演绎了一幕又一幕悲壮的故事,使得"大刀"这一冷兵器上升为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斗争精神的文化符号。这一文化符号被不同的文学文本叙述与表达,则凸现出基于叙事视角选择而采用不同的叙事谋略所呈现出的丰富的叙述趣味。
[Abstract]: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Chinese soldiers used their swords in their hands to fight and kill the Japanese guns and guns. So that the "sword", a cold weapon, has become a cultural symbol that condenses the spirit of the unyielding struggl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cultural symbol is narrated and expressed in different literary texts. The rich narrative interest presented by using different narrative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choice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
【作者单位】: 池州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J6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于建华;;论《收藏家》的对话性艺术特征[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3 董馨;论“文学性”的意识形态功能[J];东岳论丛;2005年03期
4 闫学杉;;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信息考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J];近代史研究;2006年01期
6 朱存明,陈刚;百年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审美视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乔以钢,刘X;试析《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的性别策略——以冰心早期创作为中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胡鸿保,魏爱云;硬伤、时空错乱与审美符号——浅谈历史剧[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02期
9 费勇;眼睛望见模糊的边界——论梁秉钧的诗歌写作兼及香港文学的有关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胡大平;;从意识形态到历史科学——穿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叙事”难题[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关捷;关伟;;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A];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专刊[C];2005年
4 墨轲;;战时江西省国民党统治下的后方区[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渠长根;功罪千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林德全;论教育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于丽娜;叙述位置与叙述立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王寰鹏;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茂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超;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D];复旦大学;2005年
7 唐丽芳;香港城市精神观照下的景致[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9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温潘亚;泛政治化语境中的历史叙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浩智;历史深处的声音[D];郑州大学;2004年
2 陈艳;香港时空下的“故事新编”[D];山东大学;2005年
3 黄静;李碧华情欲小说中的性别政治[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耿芳芳;福柯作者理论及其在中国先锋文学中的表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立善;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的叙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林海亮;德育叙事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关士礼;亦舒小说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庆英;再现的历史与言说的历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向萍;台湾香港女性小说创作比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吕超;“东方帝都”——西欧文本中的北京形象[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云涛;感性、理性与唯理性——文艺创作问题管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02期
2 彭会资;文艺不能称为上层建筑吗?——与朱光o[教授商榷[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钱英才;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论述的一点质疑——与唐_"等同志商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4 王振铎;一个文艺学说的形成——从“境界”到“意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5 孙祥秀;一部有价值的宗教史专著——评杨真著《基督教史纲》(上册)[J];世界历史;1980年02期
6 周继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开放唯心主义[J];江淮论坛;1980年06期
7 艾中信;泰纳——开拓近代油画语言的先驱[J];世界美术;1980年02期
8 王若望;文艺与政治不是从属关系[J];文艺研究;1980年01期
9 陈毅;在戏曲编导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文艺研究;1980年02期
10 曹廷华;“文艺从属于政治”是不科学的命题[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荣辉;陈尚平;;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策略[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2 高令印;;闽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3 赵崇南;;苗族道德传统浅论[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赵洁;;苏联解体后政论语言的“对话化”[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欧阳恩良;;梅山沿革、族属与文化[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于倬云;陆寿麟;蔡学昌;;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的现状、差距与展望[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吴应辉;;当代基诺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分区[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井沿慧;;浅谈全球经济一体化[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10 周锡樵;;简论海派文化和海派商业文化[A];海派商业文化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索文斌;鼓荡爱国主义激情[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陆贵山;文艺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3 王秉军;建设先进文化 树立理想信念[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4 李英田;加强意识形态认同力的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0年
5 黄丹;因特网中的文化殖民主义倾向[N];社会科学报;2000年
6 陈岸瑛;在马克思与福柯之间[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意识形态网络的成功模式[N];信息时报;2000年
8 郑钰;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N];学习时报;2000年
9 黄一芳(作者单位: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批判理论(中)[N];中华新闻报;2000年
10 史进前;创建平西游击队[N];北京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升淑;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贾振勇;超越幻想的锁链[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5 易琮;行业制度变迁的诱因与绩效[D];暨南大学;2002年
6 石毅;从家长制到自由放任[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8 刘晔;迈向现代国家: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D];复旦大学;2003年
9 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田炳信;论美国妖魔化中国[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高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两种模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聂伟;写作者的话语姿态[D];郑州大学;2000年
3 黄一芳;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述评[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刘海夫;西方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王卫东;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根源分析与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秦泗阳;制度变迁理论的案例分析——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水权制度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钟涛;对绘画平面化的思考[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8 徐俊;吴贻弓导演艺术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9 纪卫宁;批评性语篇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闻彦;论“十七年”长篇小说中的城市形象[D];苏州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24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524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