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唐五代时期南北丝绸之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成都的传播与交融

发布时间:2018-03-01 08:30

  本文关键词: 成都 唐五代 南北丝绸之路 多元音乐文化 传播与交融 南诏奉圣乐 前后蜀 唐代 音乐生活 经济文化 出处:《音乐探索》2009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唐五代时期,成都一直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优势,成为南北丝绸之路多元音乐文化聚集之地。特别是唐玄宗、唐僖宗流亡成都和《南诏奉圣乐》在成都长达7年的编排,使成都成为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传播与交融的枢纽。五代前后蜀时期,由于统治者秉承唐代文化传统,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各方面的人才,使成都的音乐文化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并继续扮演着南北丝绸之路多元音乐文化传播与交融的重要角色。此时的成都不仅保存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精髓,而且为宋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唐宋音乐文化连接的纽带。
[Abstract]:During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Chengdu was a highly developed city with a high degree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advantages, Chengdu became a multi-cultural gathering place for music along the Silk Road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especially the Xuan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seven years' arrangement of Xizong exiled in Chengdu and Nanzhao Shengyue in Chengdu made Chengdu a hub for the dissemination and blending of music and culture along the north-south Silk Road. In the period around the five dynasties, the rulers inherite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With an open attitude to all aspects of talent, so that Chengdu's music culture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Chengdu not only preserved the essence of music culture of Tang Dynasty, but also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culture in Song Dynasty. It became the link of music cultur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
【基金】:教育部研究课题《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得对比研究》得系列研究成果。批准号:01JD760004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志芬;;《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J];学术探索;2009年01期

2 王瑛;;论前后蜀文化的发展及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01期

3 沙马拉毅;侯光;;中国洞经音乐的源和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占成;;管窥音乐教育中和谐、协作精神——基于中国传统的音乐美育观与艺术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梁美玲;;试论宋词歌曲的艺术特征[J];沧桑;2008年05期

3 杨昆;;试论古诗词歌曲的演唱[J];电影评介;2009年02期

4 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袁奕桦;;浅谈古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对音乐发展的影响[J];歌海;2009年02期

6 米瑞玲;段桥生;;民歌中装饰音的演唱教学[J];歌海;2009年04期

7 宋芳;宋群豹;;略谈陶瓷乐器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现状[J];管子学刊;2008年04期

8 龚妮丽;;论中国传统音乐“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03期

9 龚妮丽;;生命活力的充盈与显现——从“气韵生动”的审美诉求看中国传统音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年03期

10 龚妮丽;;中国传统音乐之“壮美”与“优美”审美风格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祝欣;叙述的交响[D];河南大学;2009年

2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刘洋;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吕华亮;《诗经》名物与《诗经》成就[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郑明璋;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娄文利;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音乐特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莉;刘天华音乐教育实践与思想的初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2 贺秀兰;中国大学校歌的文化解读[D];中南大学;2008年

3 杨静;施万春新时期管弦乐队作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郇芳;河西宝卷音乐历史形态与现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燕婷;乐感文化模式下的中国音乐审美心理[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6 张珊珊;论歌剧《伤逝》中“子君”艺术形象的塑造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惠熙;传统琵琶武曲的审美特征[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周丽娟;周乐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郭援;“文革时期”中国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10 刘帆;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论略[D];山东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棣;唐代海外药物的传入与李s恪逗R┍静荨穂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都——大摆龙门阵[J];西部大开发;2004年09期

2 尾巴;2005年的第一次动漫盛宴——2005年成都春季漫展侧记[J];时代教育;2005年05期

3 缪钺;;処嘉莹《迦陵诗词稿》序[J];中国文化;1990年02期

4 雁语;;成都印象[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6年02期

5 唐燕;熊婷婷;;动感燕姿 唱响成都[J];时代教育;2006年Z2期

6 章夫;;成都就是一部书——《走进成都》代序[J];青年作家;2007年05期

7 谢元鲁;成都——浪漫文雅之府[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8 小草;照照;;到要都体验成都[J];西南航空;2006年10期

9 程薇;;《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指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哲伦;论"成都主义"[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滢坤;;唐五代童子科与儿童教育[A];中国中古史论集——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2 王国良;;唐五代的仙境传说[A];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刘文波;;唐五代泉州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兴起[A];“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徐晓望;;论唐五代福建土著的汉化进程——论汉民族在福建的形成[A];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A];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巩本栋;;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新探[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成都金田众和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A];中国羊业进展——首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会刊[C];2004年

8 金立新;包雨函;徐洲;;土地生态地球化学质量监测试点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金滢坤;;唐五代科举考试中的冒籍——中国最早的“高考移民”[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10 陈尚君;;《登科记考》正补[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宗琦 许鹏;三大怪象冷了成都收藏市场[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刘蕾;成都循环经济大放异彩[N];西部时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任芳 实习生 龙顺;成都:农民新居成新景[N];经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李斌;平安 和谐成都的基石[N];成都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胡兴良;市场呼唤大营销[N];西南电力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许皓;成都老字号密谋扩张[N];成都日报;2005年

7 张红宇 江文胜;如何加快推进城乡和谐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8 记者 尹婷婷 刘鲁;看好成都 两酒店巨头不期而遇[N];成都日报;2005年

9 本报评论员;成都发展新共识[N];成都日报;2005年

10 采写 李卫平 晓丹;成都地产市场健康发展[N];成都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乜小红;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郭海文;唐五代女性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苏金花;唐五代敦煌绿洲农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罗宁;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罗争鸣;唐五代道教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查明昊;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D];浙江大学;2006年

9 蔡静波;唐五代笔记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盛会莲;唐五代社会救助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唐五代重叠的“调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任强海;成都建川集团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3 陶贞安;敦煌歌辞用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剑;礼恩派(成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袁浩斌;成都长宽公司营销分析及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6 游黎;唐五代量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鲁茜;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及其流变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付义琴;唐五代“V+(O)+X”句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璐;唐五代民间命运观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胡静雪;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成都形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51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551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7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