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论“腔韵”

发布时间:2018-03-12 21:03

  本文选题:腔韵的类型 切入点:音乐形态 出处:《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层次中,腔韵是最具代表性、典型性意义的腔节。本文主要从"韵"与"腔韵"释义、腔韵的类别、腔韵的音乐形态、腔韵的运用等方面对腔韵给予论述。腔韵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中分为大、中、小三个层面,从比较大的宏观层面看,戏曲音乐和蕴涵量较为丰富的古典乐种、民间乐种以及各种腔系、调族,有曲牌系统或声腔系统的腔韵;从中观层面看,戏曲音乐、古典乐种、民间乐种的各种曲牌、板式,有曲牌性腔韵或板式性腔韵;从微观层面看,各种体裁形式中的曲目又有曲目性腔韵。腔韵在旋律音调、节奏型、落音、规模幅度等音乐形态方面表现出由多个腔音列组合而成的特性旋律音调、由多个单体型或复合型节奏组合而成的节奏型、基本定格的落音、相对固定的篇幅规模等四大特征。另外,本文还重点阐述了腔韵在腔句、腔调和腔套中运用的一般性原则,对腔韵的规律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Abstract]: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structure, cavity rhyme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typ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avity Festival. This article from the "Rhyme" and "cavity rhyme" interpretation, cavity rhyme categories, Qiangyun music forms, such as the use of cavity rhyme on the cavity cavity rhyme in different genres of rhyme.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in Chinese, divided, mistress level, from the macro level of relatively large, classical music and opera music contains rich folk music, as well as a variety of cavity system, adjusting family, a tune system or the cavity rhyme tune system; from the middle level, opera music, classical music, folk music of various tunes, the plate, a cavity plate of tune rhyme or cavity rhyme; from the micro level, various forms of tracks and tracks of cavity cavity rhyme rhyme. In melody, rhythm, sound, music in the form size side show by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qiangyinli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lody tone, rhythm is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haplotype or composite rhythm combinations, the basic fixed sound, relative to the fixed length scale of four character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focuses on the cavity rhyme in cavity sentenc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set the tone by the cavit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Qiangyun are summarized.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青青;;我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和思考[J];音乐研究;2006年01期

2 王耀华;关于开设《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课程的构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3 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7年02期

4 杨志强;中国农业文明对传统音乐的影响[J];甘肃农业;2005年09期

5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五届年会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6 董维松;中国传统音乐型态研究的两个方面[J];中国音乐学;1988年02期

7 郑长铃;十年勤勉磨一剑 一片赤诚学术心——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看王耀华先生的治学之道[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1987年04期

9 唐小凤;;中国民间音乐阶层分析对音乐形态划分的影响[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蒋菁;中国传统音乐对专业器乐创作的渗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春阳;;对民间歌曲生存与流传的文化学思考[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2 王耀华;;东方部分古典音乐的类型化旋律[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3 谢嘉幸;;音乐鉴赏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讲座提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康保成;黎国韬;;晚清北京剧坛的昆乱消长与昆乱交融——以车王府曲本为中心[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颜全毅;;最早文人创作的京剧剧作《错中错》[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李天生;;山西赛社文化述论[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丽伟;概述中国传统音乐[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冯光钰;曲牌音乐:万变不离其宗[N];音乐周报;2003年

3 戚海燕 徐雪梅;四十春秋培育六千桃李[N];北京日报;2004年

4 耀 农;文字音乐[N];光明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李文峰 何勇;“凤阳花鼓说”加入《茉莉花》之争[N];扬州日报;2006年

6 许国红;非物质文化认知下的福建南音[N];文艺报;2006年

7 庄美 驻福建记者 汪平;福建南音等申报世界非遗[N];中国旅游报;2009年

8 本刊记者 李小莹;音乐教育学研究应更上层楼[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刘再生;寻觅音乐文化传承之链[N];光明日报;2003年

10 王琳;让网络音乐来得更生动些[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小龙;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2 李晋源;中国洞箫音乐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3 张小梅;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静怡;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刚;一曲多用——从现象到本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6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7 李连生;明代弋阳腔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丽萍;连城道教科仪音乐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袁瑾;水陆法会音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3 戎龚停;乐户流变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4 王延泓;南北高洛宝卷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哈斯巴特尔;鄂尔多斯传统宴歌及其演唱习俗[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6 魏琳琳;二人台音乐形态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竞;传统器乐曲改编的五首中国钢琴曲分析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石薇;贵州岜沙苗族音乐考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盛鸿斌;老爷山花儿会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盈盈;福建南音泉州派、厦门派“曲”之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03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603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9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