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歌唱换声点的移位
本文选题:嗓音 切入点:声区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歌唱换声点的移位是嗓音换声的重要技术之一,但长期以来对其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导致换声技术的运用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文章从换声点的移位现象、换声点移位的嗓音基础、换声点移位的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旨在探索换声点移位的基本规律。
[Abstract]:The shift of singing change poi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echniques of voice change, but it lacks comprehensive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for a long time, which leads to the existence of one-sidedness and arbitrarin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iqu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voice basis of the change point shift and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the change point displacemen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basic law of the change point shift.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
【基金】:上海市085内涵建设之艺术教育特色学科专业建设项目成果(编号B-6001-12-002001)
【分类号】:J6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陶立新;声带机能调节与歌唱换声原理[J];音乐研究;2003年01期
2 李维渤;美歌教学漫谈[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黎;音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龙有成,陈万;试论气质类型与歌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3 吕茵;陈茜;;轻声唱法对花腔演唱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康国晶;;“松”与“紧”的辩证关系在歌唱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5 刘洪巨;;论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6 魏桂珍;;谈儿童声乐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马婷婷;;自信的歌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8 李巍;;谈声乐演唱中的自我控制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张红霞;肖俊俊;;古希腊声乐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马冰洁;;论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艺术特点及演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徐军;;多彩的旋律——论音乐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2 李迎春;王启;;急性创伤性咽喉炎的治疗进展[A];全国危亦林学术思想及现代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迎春;谢强;;应用谢强经验方上感清液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的临床研究及声学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嗓音言语听力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涂怡岚;;论周小燕声乐教学整体观的形成和确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黄先文;张刃;;歌唱音乐治疗[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刘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唱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李杰;音乐意象加工水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陈欣;几种常见民族乐器演奏音高测定及相关律学等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6 王萍;京剧老生流派崛起的社会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海萍;改革开放以来女中音声乐文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卓;借鉴、融通及其它——中西花腔女高音演唱艺术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方淋淋;从音乐社会学角度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汪娅卓;邯郸“街唱”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姗姗;论感觉在声乐技巧训练中的重要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亮亮;面罩唱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秀昀;声乐教学术语的辩证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静;试论声乐教学中的听觉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荣家;“内心听觉”在声乐教学中的调控作用[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清华,谢宗昆;歌唱换声原理新探与解决——“换声点”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艳;;浅谈歌唱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度”[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
2 韩东茹;;男高音的歌唱技巧训练[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刘大巍,夏美君;歌唱换声理论比较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金越群;;声乐教学中的声区问题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龙清萍;试论声乐教学中的四个基本要素的运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6 沙涛;小议歌唱中声音的统一[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于瑾;;借助美声唱法解决高职学生“拓荒”阶段白声和换声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周伟;;浅析如何提高男高音的训练[J];科技资讯;2009年09期
9 姜爱华;孟福强;;歌唱中的“换声”及解决方法[J];艺海;2009年06期
10 韩华;;歌唱换声理论探析[J];歌海;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钱一凡;孔江平;;民歌男高音嗓音研究初探[A];第九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傅磊;;浅谈男中音的声乐教学与训练[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信纳;歌剧演员嗓音的分类(三)[N];音乐周报;2001年
2 王信纳;歌剧演员嗓音的分类(一)[N];音乐周报;2001年
3 王信纳;歌剧演员嗓音的分类(四)[N];音乐周报;2001年
4 乐朗;想起小野丽莎,想起Bassa Nova[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5 王景彬;德国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与女高音[N];音乐周报;2005年
6 王景彬;德国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与女高音[N];音乐周报;2005年
7 安宝慧;树立声乐中的“平衡”观念[N];文艺报;2002年
8 尹西林;业余团队敢争先[N];音乐周报;2005年
9 朱明;简论歌唱的艺术表现[N];安徽日报;2001年
10 朱妮娅;童声合唱训练的几点体会[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耕;声乐“半声演唱技巧”教学之我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洁;译著《歌唱津梁》(Hints on Singing)及其书评[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3 崔峰;对声乐艺术若干问题的思考[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李花;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的艺术魅力及演唱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玉亭;中国民族唱法中女高音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技法探讨[D];燕山大学;2010年
6 杨淑芳;浅谈歌曲演唱技巧和情感表现[D];山东大学;2010年
7 张玮;以《在那遥远的地方》为例论三种唱法在嗓音运用上的异同[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8 周娟;论女声的声部鉴定[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9 邱金凤;卡娜娃演唱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王园园;儿童变声期声乐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03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60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