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曲与音乐之关系
本文选题:诗 切入点:词 出处:《求索》2009年05期
【摘要】:中国古代诗词曲与音乐的结合方式、所配音乐的性质有明显不同。声诗大多是"声出于言",词曲则多为"言出于声"。诗词曲所配的音乐亦由雅乐向俗乐转化。对诗词曲与音乐的关系进行辨析、比较、有助于我们对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及审美特征的认识。
[Abstract]:Combination of China poetry and music, with the nature of the music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sound of poetry is "sound out words, and many words for sound". The songs with music from music to music conver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music analysis, comparison that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oetry stylistic features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韵文文体研究》(2002FZW006)
【分类号】:I207.22;J60-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石志鸟;;论苏门四学士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郑园;东坡咏物词的开创之功及其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李静;柳永词的视野和视角论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李静;略论“以文为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耀建;;汉代刺史制度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诸葛忆兵;南北宋词异同平议[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8 方铭;关于汉赋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9 张世斌,刘崇德;曹尔堪与明末清初词风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10 高政锐;《古诗十九首》的时空意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述尧;;《后村长短句》中刘克庄的后期词研究[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李静;;东坡词,以壮美之笔写士大夫之思[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房日晰;房向莉;;苏轼辛弃疾婉约词之异同[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刘庆云;;宋代闽北词坛鸟瞰[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庆云;;宋代闽南词坛一瞥[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陈忠义;何新所;;泉州之元明清文学研究[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李金坤;;《诗经》忧患意识原论[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9 冷成金;;古人苏、辛词百则评阐释[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尊明;陈鑫;;试论辛弃疾及辛派词人的词学思想[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2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越深;云间词派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6 张君梅;从玄解到证悟[D];复旦大学;2004年
7 袁绣柏;近代曲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路黎;史铁生哲思文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杜磊;古代文论“韵”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冠军;中国古代诗论中的“象”[D];新疆大学;2001年
2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玉梅;周邦彦词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徐姗娜;简论文学和音乐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1年
5 陈志国;徐渭人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春梅;临江三孔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张巍;花间词的社会文化阐释[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赵成林;唐宋俚词叙论[D];湘潭大学;2002年
9 谢皓烨;宋元之际江西遗民词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10 魏余秀;鱼龙百变 驱遣自如[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齐辉;;重拾诗歌的心情(组诗)[J];诗歌月刊;2011年08期
2 廖淮光;;廖淮光诗歌[J];诗选刊;2011年08期
3 汤养宗;;诗歌写字条[J];红岩;2011年04期
4 吴静男;;谁打败了诗歌[J];科学与文化;2011年07期
5 李皓;;诗人越来越少,画家越来越多[J];鸭绿江(上半月版);2011年07期
6 余笑忠;;诗允许一切[J];红岩;2011年04期
7 ;中国·星星诗歌讲习所招收诗歌研修学员启事[J];星星诗刊;2011年06期
8 微克;;微克的诗歌[J];散文诗;2011年Z2期
9 白玛娜珍;;金汁(外一首)[J];星星诗刊;2011年06期
10 水硬度;;我和你们反复辨认[J];牡丹;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扬志;;城与人的繁复图景——以邰筐诗歌的“临沂叙事”为中心[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立群;;垂落的姿态及其延展的过程——关于李轻松诗歌几种关键词的解读及其他[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许更生;;郑樵诗歌与其人生观浅探[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子淳;;现代化早期实践者的心声——读刘鹗《登太原西城》[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子淳;;现代化早期实践者的心声——读刘鹗《登太原西城》[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亮;;在暧昧的临沂——邰筐诗歌散论[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轻松;;所以,我还在这儿[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晓翠;;别一种生存状态——关于李小洛诗歌中“慢”的解读[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建周;;写者姿态与诗歌处境——对近年来青年诗人创作的一种阐释[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若谷;网络的诗歌复兴[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桑丹;阿哥,你何须说[N];甘孜日报(汉文);2005年
3 邰子桐;诗歌,拥抱春天[N];吉林日报;2005年
4 张洪波;在生活的细微处发现诗歌[N];吉林日报;2005年
5 海粼;诗歌的深层觉醒[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6 池墨;是保卫诗歌还是糟蹋诗歌?[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吴锡平;让心灵亲近诗歌[N];人民日报;2005年
8 刘亚力;我们应该为诗歌做些什么[N];文艺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吴小曼;诗歌与青春共舞[N];华夏时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俞晓兰;未来的诗歌之河不会断流[N];华夏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大恒;江淹文学创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飞滨;汉—唐游侠诗发展史纲[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丁放;金元词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4 孙老虎;陈三立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李新;陈子龙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D];南开大学;2009年
7 白盛友;吕温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罗春兰;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王凤霞;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静;周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小玲;中国古代论诗诗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唐爱霞;论温庭筠的人生悲剧与诗歌美学风貌[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晨;苏曼殊与英国浪漫主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叶治;杜甫诗歌叙事视角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吴林;王绩思想及其诗歌简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武国权;赵次公《杜诗先后解》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韩美霞;王昌龄及其诗歌论稿[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玲;龚鼎孳诗词论稿[D];河南大学;2007年
9 赵冰洁;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许晓云;林大钦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9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66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