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中的艺术世界——《马秋华获奖学生全新教学课堂实录》观感
本文选题:美声唱法 + 课堂实录 ; 参考:《音乐创作》2009年06期
【摘要】:正孔子谈到民众教育的时候曾经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其言下之意是说:"诗"、"礼"、"乐"三者为社会教育的基础,而音乐教育更是在"诗"、"礼"的基础上对个人道德教化的最终完善。音乐来自于人的心
[Abstract]:When Confucius talked about popular education, he once said, "be pleased with poetry, stand on ceremony, and become happy." (Analects of Confucius. Tieber > Li. Its implication is that "poem", "rite" and "music" are the basis of social education, and music education is the ultimate perfection of individual mor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poem" and "ritual". Music comes from the heart.
【作者单位】: 北京电影学院;
【分类号】:J6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霞;当前歌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肖兵;发声方法在三种唱法中的运用异同[J];怀化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3 刘莉;;三种唱法之比较研究[J];广播歌选;2007年04期
4 朱艳霞;;浅谈歌唱方法的多样性[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9期
5 李秀珍;;三种唱法的多向交汇[J];戏剧文学;2003年09期
6 冀淑华;中国美声唱法之我见[J];戏剧文学;2004年11期
7 郑琦;“三种唱法”艺术形式新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8 殷金陵;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的比较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彭涓;;“通俗唱法”提法甚妥[J];音乐世界;1987年02期
10 朱玲;;声乐唱法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费佳;;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及对策[A];“世界文明国际论坛”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宗昱;;中国文化改造面临的任务[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3 王慧青;;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发展[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铭远;;我国的居住文化及其民族性[A];民族学研究第九辑[C];1990年
5 马建华;;“面罩”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6 苗鸿信;;我国通俗唱法的基本特征[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7 孙淑芳;;语言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及其民族性[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王东莉;马建青;;“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特征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9 樊波;;不能简单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基本性格[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10 张振华;秦玉兰;;试论韩国影视的民族性及其美学呈现[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冻凤秋邋实习生 张轶娟;璩清林:情系民族声乐教育[N];河南日报;2008年
2 刘文丽;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异同谈[N];黔西南日报;2009年
3 直言;该质疑的歌伴舞形式[N];工人日报;2009年
4 孙焕英;“青歌大赛”三问[N];北京日报;2006年
5 马洁;“千人一面”辩[N];音乐周报;2003年
6 李小莹;民族唱法的路不止一条[N];中国艺术报;2004年
7 孙小宁;美声唱法:不仅是嗓子的竞逐[N];北京日报;2002年
8 刘文丽;试论美声唱法的特点[N];黔西南日报;2009年
9 本版编辑 李蕾 本报记者 杨雅莲 马莹莹;无数歌星 都靠选秀发家[N];华夏时报;2006年
10 易宁;让通俗唱法理论起来[N];音乐周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6 朱莉丽;1369-1599日本各阶层对华观初探[D];山东大学;2007年
7 赵本涛;中西文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宋林生;现代性与民族性:话剧“民族形式”讨论的再讨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9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勇;“三种唱法”之我见[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2 董颖;在保存民族声乐传统韵味中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成红;论美声唱法中的男高音训练技巧[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汪月波;声乐基础理论与soprano的声音训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田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韩莉;“三种唱法”的文化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7 盛况;论美声唱法中的声情并茂[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曹力;美声与通俗唱法中高频泛音的频谱特征(男声)[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曾珠璇;翻译与中国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杨扬;洋为中用 推陈出新[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03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903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