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金《b小调奏鸣曲》创作风格研究
本文选题:柴金 + 手风琴 ; 参考:《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柴金《b小调奏鸣曲》是手风琴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享有“手风琴第一奏鸣曲”的盛誉。本文采用音乐形态学、音乐分析学和音乐文献学的方法,对柴金的成长经历及其所创作的《b小调奏鸣曲》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当中出色的创作手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这首乐曲的创作风格进行了深入探究。笔者对奏鸣曲各个乐章的创作特点进行详细剖析,力求找到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手风琴界备受瞩目的原因,从而引起国人思考:中国的手风琴作品应该怎样发展。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曲家生平及其创作活动概述。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力求找到作曲家的生活背景尤其是特定的社会背景和音乐创作方面的其他原因同作曲家的创作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影响。 第二部分:《b小调奏鸣曲》音乐本体分析。对整个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及各乐章曲式结构的安排、主要动机的形式及其在各乐章中的变形、音乐材料的运用、各乐章音乐材料之间的联系、调式调性的布局、和声复调的设计、节奏的转换、音阶的大量应用、半音化手法和风格的介入、类似于“命运动机”音型的使用等具体创作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部分:《b小调奏鸣曲》创作风格的分析与研究。笔者通过在前一部分中所做的大量细致的分析工作,试图尽可能全面地挖掘作曲家精炼的创作手法,尽可能深入地探究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尽可能详尽地阐释作曲家是怎样做到在这部长达七百多小节(不计反复)的大型手风琴作品中,既能够让主题鲜明突出又让音乐的变化丰富多样,没有拖沓冗长之笔,没有无效反复之音的,这在中国作品中还不多见。通过作品中具体的创作手法找到作品(或者说是作曲家)与音乐史也是音乐创作史上一些有重要影响的现象及风格手法的联系。总之,笔者试图从作曲技法与音乐理论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对本曲的风格进行分析与研究,力求对本曲音乐风格的判断有充分、可靠的实践与理论依据。
[Abstract]:Chaijin Sonata in b minor is a landmark in accordion history and enjoys the reputation of accordion Sonata No. 1.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music morphology, music analysis and music philology,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Chai Jin's growing up experience and the background of his sonata in b minor and the outstanding creative techniques in his work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is piece of music is deeply explored.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movement of sonata, and tries to find out why this work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world accordion world. Thus causes the Chinese people to ponder: how should the Chinese accordion work develop. The full text altogether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a summary of the life of the composer and his creative activities. In this sec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fe background of composers, especially the specific social background and other reasons in music creation,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composers' creative style. Part two: < b minor Music Noumenon Analysi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musical structure of the whole sonata and its movements, the form of the main motivation and its de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movemen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usical materi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sical materials of the various movements, the layout of the mode of modulation, The design of harmony polyphony, the conversion of rhythm,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scale, the intervention of semitone technique and style, The third part: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style of Sonata in b minor. Through a great deal of detailed analysis in the former part, the author tries to excavate the composer's refined creative technique as comprehensively as possible, and to probe into the composer's creative intention as deeply as possible. Explain in as much detail as possible how in this large accordion work, which is more than 700 bars long (excluding repetition), it is possible to make the theme stand out and the variety of music to be rich and varied. There is no invalid repeated sound, this is not common in Chinese works. Through the specific creative techniques in the works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s (or composers) and the music history is also some important phenomena and style techniques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creation. In a word,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style of this song from the aspects of composition technique, music theory and social background, in order to have sufficient and reliabl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judging the music style of this song.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24.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小丁;;十九世纪前西方艺术音乐指挥发展概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张雪;;浅析肖邦艺术歌曲的内在风格特征——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王翠华;;关于阻碍进行的理论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程炳杰;;欧洲合唱美学范式从古典到浪漫的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华文健;;论维也纳古典乐派对交响曲的贡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吴建华;;美国音乐文化背景下的格什温及其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闫娟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歌剧的杰出代表—普契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张红霞;肖俊俊;;古希腊声乐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高珂玲;;浅谈声乐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逻辑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10 王娟;;论瓦格纳音乐剧中的社会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2 郭鹏;;中国手风琴教学及教学对象特点的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黄虎威;;四部和声写作规则之我见[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妍冰;;以“应用为本”构建高师和声教材新体系[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柴志英;;跟上时代的脚步——对和声教学体系的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丁铃;;和声写作与和声分析的教学平衡[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钱仁平;1/4音作曲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5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6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7 杨九华;论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思想寓意[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8 张公善;批判与救赎——从存在论美学到生活诗学[D];浙江大学;2005年
9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10 田艺苗;潘德列茨基早期作品中的复调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颢莹;门德尔松钢琴音乐的多元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晏文;黎英海歌曲选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晶;桑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的艺术价值和当代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熊焱;米约双钢琴作品《胆小鬼》本体分析与演奏技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武旭峰;山东省临沂市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敬华;尚德义三首花腔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杨;探讨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创作的新思路[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关彦;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艺术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邱吉文;论清唱剧选段《你们要安慰我的百姓(comfort ye, my people)》的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春兰;肖邦钢琴叙事曲的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00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000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