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艺术切入→随缘选择→文化思考——论音乐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视域及研究过程

发布时间:2018-06-16 01:34

  本文选题:艺术人类学 + 音乐人类学 ; 参考:《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摘要】:如今,一个"艺术人类学"学术群体在中国崛起并发挥日益广泛的影响,体现了艺术学与人类学两大阵营在中国语境条件下的再度交融。作为音乐人类学学者,应该从学术心态、理论方法和实践内容等层面均对此有所准备。20世纪中期以来,现代民族音乐学在沿袭了音乐学的基本对象和范围的同时,还接受了人类学的认识论方法及批判性精神,对音乐学传统进行了扬弃。据此,本文提出:可将艺术人类学(含音乐人类学)的对象化考察研究过程简单归纳为三个基本阶段:"艺术切入、随缘选择、文化思考",或者从方位立场上归纳为"客位切入、主位体察、换位思考"。
[Abstract]:Nowadays, an academic group of "art anthropology" has emerged in China and exerted an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influence, which reflects the re-amalgamation of the two camps of art and anthropology under the Chinese context. As a musical anthropology scholar, he should prepare for this from the aspects of academic mentality, theoretical method and practical content.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modern ethnomusicology has inherited the basic object and scope of musicology at the same time. Also accepted the anthropology epistemology method and the critical spirit, has carried on the sublation to the musicology tradi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artistic anthropology (including musical anthropology) can be summed up into three basic stages: "art cutting in, choosing with each other, cultural thinking", or from the position of orientation, it can be summed up as "guest entry". Thematic observation, transposing thinking.
【作者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分类号】:J6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建祥;;党代会文献中“文明”的英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王红川;;西方近代文明的发端与芭蕾舞雏形的生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金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与“欧洲观念”的形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罗春雁;;和而不同——试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融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01期

5 赵泉民;;个人主义:乡村社会组织化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撑——基于西方路径与经验反思的视角[J];财贸研究;2008年02期

6 宋娟;;认同危机对欧盟一体化深化的制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骥,闫磊;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01期

8 龚小萍;;中美家庭文化的比较与审视[J];电影评介;2007年20期

9 王立桩;中世纪拓殖运动与近代殖民扩张关系初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薛晓丰;;欧洲一体化: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熊昊;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外交政策演变[D];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

7 陈凤川;《文明论概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关明凯;法律的三维透视[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杨立新;刑事诉讼平衡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阮宗泽;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东亚安全[D];外交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晨;伊拉克战争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姚益锋;西方音乐的扩散[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3 燕星宇;论我国检察权的司法性根基及其司法化改革[D];复旦大学;2011年

4 姚合平;清教主义与近代技术的发展[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5 满海萍;从跨文化角度解读《贵妇画像》中亨利·詹姆斯的理想文化[D];辽宁大学;2011年

6 邱凌;欧洲移民政策一体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胜军;民族主义和欧洲一体化关系的过程性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迎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及共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晓燕;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尹强;启蒙与人类理性的觉醒[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宫修建;;礼乐文化基因与民族文化传统——以音乐人类学视角审视国画大师张大千[J];名作欣赏;2011年17期

2 郑元者;;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王建民;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的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管建华;后现代人类学与音乐人类学[J];中国音乐;2004年04期

6 ;城市音乐人类学论坛:世博会与音乐艺术发展研讨会[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邱春林;廖齐;;走向田野的艺术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纪实[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02期

8 熊晓辉;;音乐人类学的本质[J];民族音乐;2008年05期

9 ;我刊编辑应邀出席“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洛秦;;启示、觉悟与反思——《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三十年》文集之序[J];人民音乐;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耀华;;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跨文化音乐比较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丽哲;传统技艺面临机遇与挑战[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熊晓辉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国音乐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熊晓辉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知识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人类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周芳;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N];中国民族报;2007年

5 记者 徐涟;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京成立[N];中国文化报;2006年

6 记者 张微;200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记者 翟群;中外学者对话传统技艺与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珍 俞灵;民族传统技艺:新世纪的复苏和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熊晓辉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音乐人类学:“文化中的音乐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戴明朝;一个艺术人类学学者的美学亲证[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3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曾澜;地方记忆与身份呈现[D];复旦大学;2012年

5 戴明朝;美的问题:人类学个案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6 林新华;崇高问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7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9 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的人类学探析[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常勇;商周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爱华;“中柱之歌”——丙中洛阿怒人“可汝”歌舞的音乐人类学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2 朱玉江;盐城淮剧传承的考察与本土音乐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宋伟伟;维吾尔族歌唱家热比亚·买买提的声乐艺术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4 曲良敏;南阳曲剧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5 夏蒇;锡剧在常州传承现状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谢士欣;人类学视域下的音乐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吴歌;南京白局及其传承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韦希;印度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于晓晶;泰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布丹丹;山东临清田庄“吹腔”传承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24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024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2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