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德》《九功》与初唐郊庙乐的离合演变
本文选题:初唐 + 《七德》 ; 参考:《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摘要】:《七德》《九功》是初唐时期两部著名的宫廷大型舞蹈,因其所配《庆善乐》《破阵乐》为唐太宗所作而备受推崇,高宗时曾被用于朝廷郊庙祭祀的文舞、武舞,但之后又被弃用。史书记载弃用的原因是《七德》"未入雅乐",《九功》"不可降神"。《七德舞》所配《破阵乐》是军乐,其音乐性质不是雅乐,从所用乐器和表演服饰上可见。降神之礼自《周礼》已定,需"乐之六变",《九功舞》只有"一遍",显然与之不符。
[Abstract]:"Qi de" and "Jiu Gong" are two famous court dance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y are highly praised for their works of "Qingshan Music" and "broken Array Music". Gao Zong was once used in the literature dance and martial dance for sacrificial worship in the imperial temple in the suburbs of the court, but it was abandoned later. The reason why the history records abandoned the use of the music is that "seven virtues" not in elegant music "," nine merits "can not depress the spirit". The "broken array music" of "Seven German Dance" is military music, and its musical nature is not elegant music, 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performance costumes used. The ritual of lowering God since Zhou Li has been determined, need "the six changes of music", "Nine merit dance" only "once", obviously not with it.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J6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琨,徐敦广;西方音乐节奏的形成及演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韩德明;;论20世纪后半叶壮族舞蹈创作观念的演变[J];歌海;2011年02期
3 周庆恬;;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年15期
4 小寒;;杜夔度音[J];歌海;2002年05期
5 何涛;;论先秦俗乐、雅乐的音声特征[J];江海学刊;2007年02期
6 李为渠;;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徐海准;;浅谈中韩古文献中所记载的“洞箫”[J];大舞台;2010年03期
8 戈丽珠,戈丽芳;论周代的雅乐与俗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9 孙景琛;乐舞文化和舞蹈史学[J];文艺研究;1999年03期
10 刘海霞,王维涛;对唐代宫廷音乐高度繁盛的分析与思考[J];社科纵横;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照东;;论蒙元宫廷音乐及其文化艺术价值[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欢;“新雅乐”为哈辉导航[N];音乐周报;2009年
2 记者 朱良骏;文博会音乐分会场启幕[N];深圳特区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启民;赤峰雅乐 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N];赤峰日报;2010年
4 景作人;“雅乐”的高妙境界[N];音乐周报;2002年
5 海儿;中国舞蹈学者赴日参加雅乐庆典活动[N];中国艺术报;2008年
6 记者 潘一峰;弘扬南宋文化 延续城市文脉[N];杭州日报;2009年
7 张琬麟;扮靓动作人生[N];中国服饰报;2008年
8 从周;鉴别音乐[N];西南电力报;2000年
9 和丽昆;玄妙的纳西古乐[N];中国档案报;2001年
10 江胜信;民间音乐惊人“荒漠化”[N];文汇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小梅;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曹贞华;西周至唐宫廷雅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丁好;论古典奏鸣曲的形成[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 孙晓晖;两唐书乐志研究[D];扬州大学;2001年
6 王维;日本筑前琵琶(八洲流)音乐和传承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莉;宣叙调在17-19世纪西洋歌剧中的演变[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倩;西汉雅乐发展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3 路佳琳;北宋景yP—嘉yP年间的雅乐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4 聂丛竹;中国雅乐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流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晓龙;五代十国时期音乐及其文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珍;扬琴流派再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7 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D];西北大学;2005年
8 李明明;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吴露艳;魏晋南朝雅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彭勇;他山之石,可否攻玉[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75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075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