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
本文选题:印度教 + 巴厘音乐 ; 参考:《中国音乐》2013年04期
【摘要】:音乐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符号和文化意识的凝聚。今年2月11日至14日到访印尼巴厘,考察了当地音乐文化生活和音乐教育,印度教与音乐形成的音乐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世界性的影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形成对比,反观中国音乐文化传承和音乐教育境况,的确有许多值得深思之处。本文通过印尼巴厘艺术大学、巴厘表演艺术与生活世界、以及印度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阐述此番考察的价值与意义。
[Abstract]:Music education is the symbol of a country's culture and the cohes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From February 11 to 14 this year, I visited Bali, Indonesia, to study the local music cultural life and music education.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heritag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usic education formed by Hinduism and music, as well as the worldwide influence. In contrast, there are many thought-provoking points in Chinese music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music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through three aspects: Bali Art University of Indonesia, Bali Performing Arts and Life World, and the influence of Indian culture.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
【分类号】:J6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欣;;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分析及启示——以印尼排名前50名高校为研究对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岳川;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J];北方论丛;2004年05期
2 王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3 李然;李艳艳;;从“文化输出”的视域高瞻中国武术的输出立场与方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4 高恒忠;;情思深沉 底蕴丰厚——读袁宏宾诗集《孤竹采薇》[J];长城;2009年02期
5 甘安顺;;中国文化创新论略(之五)——关于外来文化本土化与文化创新的思考[J];创新;2007年05期
6 陈晓鸣;;“诗中有画”、“色彩描写”的美学透视[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6期
7 陈锋;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城市规划——写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50周年的时候[J];城市规划;2004年10期
8 陈yN晟;白洁;;文化视角下关于嘉峪关魏晋墓葬中体育题材彩绘砖画的研究[J];敦煌研究;2012年03期
9 孙葛;;文化身份是一个建构的过程[J];大艺术;2006年01期
10 殷平善;邓铁涛学术思想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晓晶;后哲学文化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高水红;改革精英[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高玉玲;滨海型城市旅游业之演进[D];厦门大学;2006年
7 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D];复旦大学;2007年
8 李仲天;全球传播语境中的国际舆论调控[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9 徐德林;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D];北京大学;2008年
10 李广昌;民族主体性的觉解[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国形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臧晓曦;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许家群;目的论视角下的歇后语翻译[D];山东大学;2010年
5 何长久;论阎连科小说的乡土伦理[D];西南大学;2011年
6 黄卉;当代艺术“中国方式”意义的主题展览学术梳理(2000-2010)[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默;从东方主义视角解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王红强;《夺面双雄》编码解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陈兰;从后殖民视角看中国文化输出的翻译策略[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张莹;萨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曾复;忆高盛麟表演艺术[J];戏曲艺术;1990年03期
2 曲中;;从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吸取养料——扮演周近的一点体会[J];当代戏剧;1959年12期
3 章诒和;人才启示录[J];中国戏剧;1983年03期
4 尤伯鑫 ,邹建忠;越坛小花茁壮成长——介绍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建团公演[J];上海戏剧;1988年06期
5 赵寻;“人民是亲爹娘”——看电视剧《常香玉》谈常香玉精神[J];中国戏剧;1992年04期
6 栗茵;;乔慷慨喜剧表演艺术专场暨研讨会在西安举行[J];当代戏剧;2006年03期
7 祁兆良 ,刘保绵;忆程砚秋先生谈小动作[J];中国戏剧;1958年06期
8 罗合如;娗《关不住的姑娘》的表演艺术[J];中国戏剧;1958年09期
9 姚澄;走上新路十年来[J];中国戏剧;1959年19期
10 吴琛;川剧《别洞观景》学习一得[J];上海戏剧;195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少军;;体味“视野”[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2 史芒;;瑞草芳华 德艺双馨——张瑞芳表演艺术研讨会暨八十华诞纪事[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3 李默然;;我对表演艺术的看法 兼议李维康、宋国锋的表演[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4 张瑞芳;;在“张瑞芳表演艺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5 夏衍;;1987年夏衍同志给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的亲笔贺信[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6 霍庄;;浅议黄磊的表演艺术[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7 罗君;;我这一生无怨无悔——记表演艺术家温锡莹[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8 李默然;;走向形象之路[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9 徐晓钟;;“老船工”的启示——试析胡庆树在《同船过渡》中的表演[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白杨;;序[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役军;以更完美的演艺提升先进人物的社会审美价值[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杨永涛;双旱船“艺术之舟”还能撑多远[N];农民日报;2007年
3 秦广友邋李学谦;陇原梨园一枝春[N];张掖日报;2007年
4 孙燕;表演功力来自潜心钻研[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丰舒潍;我和焦作有个约定[N];焦作日报;2008年
6 李昕;外国人特崇拜京戏[N];人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陈艳;九大院团雄踞 打造不出演艺一条街?[N];陕西日报;2009年
8 李明锋;零售是一门表演艺术[N];中国石化报;2010年
9 龚晋文 陈素萍;阎凤琴和她的清华“粉丝”[N];山西日报;2010年
10 韩雪 本报记者 郭庆权;锦州评剧 璀璨华夏[N];锦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郑仕一;剧场表演艺术之审美感知的默会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杨谨瑜;二十世纪末叶戏曲现代戏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D];苏州大学;2005年
6 孔祥田;经验、民主与生活[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7 蔡苔芬;教育与温馨家庭的营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会可;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纯阳;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对湖南西部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轶玲;友爱:来自德性的声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冯静;网络教学中教师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周连;关于鄂西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旭;南非《2005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5 罗忠明;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若干专题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奇勇;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邝红军;教育辩证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佘亚荣;高中语文书册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方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仝太景;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谭晓燕;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之重要性及途径[D];辽宁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02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10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