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两面——以巴托克音乐中的和声思维为例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artok's harmony thinking,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he composer integrates the folk music tradition into the individualized music form in the process of his creation, taking the study of Bartok's harmony think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nalyz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artok's harmony thinking. Then thinking about the lack of internal cogn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dea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music cre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reative spirit behind the traditional achievements and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traditional results. The creative inheritance of music tradition presents a virtuous cycle in the process of complex and pluralistic 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西安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冯斗南;;巴托克的十二和弦解[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2 王安国;巴托克《八首钢琴即兴曲》中的极音和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3 周雪石;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的旋律思维[J];中国音乐学;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郭蓉;巴托克音乐的形式和特点[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尹德全;和声终止的发展与回归——巴托克《20首匈牙利民歌改编曲》和声终止分析[J];齐鲁艺苑;2005年02期
3 王安国;;20世纪作曲家个性化材料与音乐分析技法的适应性——以巴托克、朱践耳为例[J];人民音乐;2010年01期
4 王桂升;;调式还原与主题变形的结构功能——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的套曲结构管窥[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纪欢格;;巴托克《钢琴奏鸣曲》的形态学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葛冬琰;;匈牙利民族音乐之魂——浅谈巴托克音乐创作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2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力;巴托克《第三、第四弦乐四重奏》分析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窦青;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淑婷;培养合作意识对于弦乐四重奏的意义[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张尧;本特松《平均律钢琴曲集》复调技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5 张译潋;一座未被发现的“金山”——巴托克《献给孩子们》钢琴曲集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朴红花;巴托克多调性对位作品分析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7 蔡幸子;逾越与升华[D];星海音乐学院;2009年
8 姜全福;巴托克第三时期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查力蒙;巴托克三套钢琴组曲的民间因素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10 牛丰;探索巴托克《在户外》组曲的音响特色及演奏[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国华;和声逻辑概论[J];中国音乐学;198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康华;调性扩展手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2 彭翔;;浅议即兴伴奏过程中听觉和声思维的培养[J];华章;2010年35期
3 席臻贯;唐代和声思维拾沈(下)——敦煌乐谱·合作·易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4 伦立君;;三、六度音程在音程性和声思维向和弦性和声思维转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读戴定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有感[J];黄河之声;2009年13期
5 钟峻程;;三江侗族芦笙调的和声思维[J];民族艺术;1988年01期
6 程建平;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廖胜京;;旋律写作中的和声思维[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闫t红;;调性感与音程感的有机结合[J];理论观察;2005年05期
9 林云;近现代音乐中音高序列中心的迁移与古典转调[J];中国音乐学;1987年01期
10 席臻贯;唐代和声思维拾沈(上)——敦煌乐谱·合竹·易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有川;里盖蒂音乐创作中和声语言的技法特征与发展轨迹[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2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3 韩艳玲;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与计算机作曲思维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天星;和声思维在复对位写作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03年
2 张彩云;谭盾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创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李亚光;奏鸣曲式在浪漫主义早、中期的发展变化以及相关思考[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4 武擎;不协和的相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苑文颖;四部键盘和声译著的比较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丁慧;福雷《威尼斯之歌五首》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7 周泉;《中国风格现代音乐视唱24首》分析与教学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秀华;现代音乐“节奏形态”对于“节奏视唱”训练的现实意义[D];吉林艺术学院;2011年
9 姚松伶;试论陈培勋《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D];山西大学;2012年
10 孙溪遥;梅西安音乐创作中“有限移位调式”与“色彩和声”对视唱练耳训练的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00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200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