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田园诗人的别调:陶渊明与楚声音乐

发布时间:2018-10-10 13:34
【摘要】:陶渊明素以恬美静穆的田园诗驰誉后世,其文学创作与音乐艺术的密切关系,由于旧史的错误记载,长期受到遮蔽,而成为陶渊明研究史中的一个盲点。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以及相关史料的开掘,从一个方面展示了这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气质和审美情怀,揭示了他高雅脱俗的文化品格以及由于他对楚声音乐之文化因子的吸纳和转化,而使其某些作品中呈现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Abstract]:Tao Yuanming is famous for his quiet idyllic poems. His literary cre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music and art. Because of the false records of the old history, Tao Yuanming has been obscured for a long time, and has become a blind spot in the history of Tao Yuanming's research.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ao Yuanming's poems and 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paper shows the artistic temperament and aesthetic feelings of this great poet from one aspect. It reveals his elegant and refined cultural character and his special artistic charm in some of his works because of his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Chu's music.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分类号】:I207.22;J6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烨;王僧虔:沉寂在历史中的音乐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刘航;;刘生、王昌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倪润安;;北周墓葬“不封不树”辨析[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02期

5 徐忠明;;雅俗之间:清代竹枝词的法律文化解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叶枫宇;论南朝风习对沈约艳情诗创作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李金荣;汉末魏晋挽歌及其流变论——兼谈挽歌的产生[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熊宪光,王广福;巴渝诗鸟瞰[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李锦旺;汉魏六朝乐府的分期与阶段特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

10 王立增;;初唐乐府诗论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明正;;论汉乐府的贵族趣味和娱乐性[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2 廖群;;“对话式”与“表演式”——《诗经》、汉乐府初始传播方式的比较研究[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3 周晓琳;;南朝作家对《诗经》的接受与发展[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4 陈湘琳;;休去倚危阑——辛弃疾“登楼”心态初探[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杨晓霭;;唐诗在宋代的歌唱与宋人的声诗观[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春生;南朝宗王属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袁绣柏;近代曲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霍建波;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朱习文;古天文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富世平;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易小平;西汉文学系年[D];山东大学;2005年

9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苏州大学;2005年

10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筱玲;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D];厦门大学;2001年

2 丁功谊;从永明体到近体[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冯根才;吴均论[D];厦门大学;2002年

4 冯淑华;《唐声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君泽;王建其人其诗[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晓芳;论吴均诗歌及吴均体[D];湘潭大学;2003年

7 徐繁荣;近代汉语“煞”字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钟书林;陶渊明交游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曲向红;吴江叶氏女性诗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赵静;张惠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之;谈选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2 何世华;陶渊明评价中的几个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3 梁扬;辛词用典问题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庄苇;“风格即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5 张廷杰;简论辛弃疾的归隐思想[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6 陈永中;《桃花源记》中的“外人”及其它——教学研究心得[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7 谷风;谈陶渊明的“乞食”与“躬耕”[J];殷都学刊;1980年00期

8 滕碧城;陶渊明的理想王国——浅析《桃花源记》[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年01期

9 王骧;民间文学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年02期

10 ;王季思、钱谷融等教授来我校讲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景蜀慧;;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疏释[A];六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西村富美子;;白居易诗中的“北窗”及“竹窗”的问题——与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之关系[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道坂昭广;;试论初唐四杰笔下的陶渊明形象——以卢照邻为中心[A];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4 李大明;;《文选》编诗“以时代相次”考辨[A];高校编辑出版工作论集[C];1999年

5 庄月江;;着眼社会与寄情山水[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6 李筱华;;天台、雁荡的另一种解读——兼论徐霞客山水游记的文学性[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7 浦经洲;;洗心句溪月 清耳敬亭猿——李白在安徽[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8 王运熙;;论李白的平交王侯思想[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9 梁森;;李白饮酒诗中的生命价值取向[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一年集)——中国首届李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10 张瑞君;;魏晋人物品评与李白诗歌[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健华;难忘陶博吾先生[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许墨林;朗朗襟怀 奕奕神韵[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 赵建国;饮酒与留名[N];大众科技报;2000年

4 胡廷武(作者为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构建中国休闲学[N];光明日报;2000年

5 葛培岭;光彩鲜丽的学术新花[N];河南日报;2000年

6 钟健华;品高艺绝 光照人间[N];江西日报;2000年

7 刘承芳(作者系中共宜丰县委书记);打旅游文化牌 建生态经济园[N];江西日报;2000年

8 井汉升;“香格里拉”画境[N];青海日报;2000年

9 王红旗;“不求甚解”之解[N];人民公安报;2000年

10 夏茂臣;“桃花源”里好投资[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新营;宋代格韵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明辉;陶渊明研究史论略[D];河北大学;2003年

3 阮氏明红;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李翰;汉魏盛唐咏史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高俊林;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丁楹;南宋遗民词人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8 徐宇春;苏轼唱和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殷海卫;《苕溪渔隐丛话》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能胜;回归自然——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D];暨南大学;2000年

2 许晓晴;论陶渊明诗歌的理性精神[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郑永晓;黄庭坚的诗论与晚年诗歌创作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唐朝晖;平民化与贵族气[D];湘潭大学;2001年

5 黄珊;回归自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自华;宋代诗学的“平淡美”理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玉杰;陶渊明诗歌的“静穆”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婉;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兼及死亡意识[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9 米永盈;《九歌》音乐特色之文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薇;秦观诗歌创作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61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261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4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