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曾侯乙墓中室金石乐悬性质再探——附论春秋战国“礼崩”真相

发布时间:2018-10-22 09:43
【摘要】:正1977年9月,中国的考古事业揭开重大新篇章——在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附近,发现后来著称于世的曾侯乙墓。9该墓椁室可分为东、中、西、北四室,西室主要放置13具陪棺。北室主要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简册。东室放置主棺、陪葬棺,还有一些兵器、乐器、漆器和金器。中室放置编钟等礼乐器。这座大墓的随葬品,诸如青铜礼器等,数量众多,异乎寻常,它们完整地保存于地下达两千四百多年,可谓我国考古发掘史上一大幸事。墓中出土众多音乐文物,是我国先秦时期音乐辉煌发展的见证,令人震撼,不仅大大改写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也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揭示了灿烂篇章。
[Abstract]:In September 1977, China's archaeological cause opened a major new chapter-near the Dagu Pier in the suburbs of Suixian County, Hubei Province, and discovered the tomb of Zenghou Yi, which was later known to the world. 9 the outer coffin chambe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rooms, east, middle, west, north, and west, with 13 coffins in the west. North Room mainly placed weapons, horses and chariots and simple book. The main coffin was placed in the east room, buried with the coffin, and some weapons, musical instruments, lacquer ware and gold ware. In the middle room, bells and other ceremonial instruments are placed. The burial objects of this great tomb, such as bronze ceremonial objects, are numerous and unusual. They have been completely preserved in the earth for more than 2400 years, which is a great blessing in the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of our country. The numerous musical relics unearthed in the tomb are witnesses of the brilliant development of music in the pre-Qin period of our country. They not only greatly rewrite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but also reveal a splendid chap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culture in the world.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小东;;《乐记》的当下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2 张沙;;浅谈“郑卫之音”兴盛、衰微的原因及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 黄玉华;;《唱论》产生于元代的必然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4 尹宁宁;;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5 赵洪斌;;《唱论》中的声乐技法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冯凡;赵彬宏;;浅谈汉魏六朝时期的古琴音乐[J];北方音乐;2011年07期

7 袁媛;;关于音乐美学课程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思考[J];才智;2009年07期

8 朱玉葵;;近二十年唐代法曲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王国霞;;浅谈提高个人音乐素养的途径及重要性[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陈珊珊;;关于宋代音乐转型的一些思考[J];沧桑;2010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马前锋;音由心生 j者呭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马前锋;音由心生 乐者药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杜悦艳;回归本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敦广;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威;曲子的发生学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6 周亮;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关系及传承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朱琨;《周礼》中的圜丘祀天礼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丽丽;郑觐文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李丽;汉唐时期琵琶文化地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海莲;近代吴桥杂技音乐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伟娜;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思思;21世纪初中国钢琴作品探微[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7 金慧;筒状无指板胡琴类拉弦乐器的历史考察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8 张灿;中越独弦琴音乐文化比较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1年

9 全婕;广西南丹中堡花苗传统音乐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1年

10 王晓丽;《礼记·乐记》之“象德”观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敬刚;;从曾侯乙编钟看古代曲悬与轩悬制度[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李纯一;曾侯乙墓编钟的编次和乐悬[J];音乐研究;1985年02期

3 黄翔鹏;古代音乐光辉创造的见证——曾侯乙大墓古乐器见闻[J];人民音乐;1979年04期

4 童始步;;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柱[J];乐器;1983年04期

5 蒋朗蟾;;曾侯乙墓古乐器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6 徐杰;一龙;;中国古代音乐是否传承下来?——曾侯乙编钟与羊甫头铜箫的启示[J];民族音乐;2007年04期

7 ;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J];音乐研究;1981年01期

8 谭维四 ,冯光生;关于曾侯乙墓编钟钮钟音乐性能的浅见——兼与王湘同志商榷[J];音乐研究;1981年01期

9 童始步;;曾侯乙墓编磬复制成功[J];乐器;1981年06期

10 本刊记者;;编钟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述评[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树国;;论上古乐奏形态与《诗经》兴体之原始关联[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炳泽;;苗族芦笙·语言·通讯[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李炳海;;吟诵调和演唱曲:楚辞体的两个来源——论楚辞体的生成及其和音乐的关系[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继增;文化,,是联系两岸的精神纽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2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胡军;高声奏黄钟大吕 将传统传承到底[N];音乐生活报;2010年

3 云林;千年编钟奏响羊城[N];音乐周报;2006年

4 钱利丽(作者单位:首钢总公司);坠地金石自有声[N];中国矿业报;2002年

5 李莎;“感谢浙江优美的音乐和技艺精湛的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6年

6 罗伟鹏;耳目快感12个人的精彩[N];广西日报;2004年

7 姬颂;“女子十二乐坊”好看更好听[N];安徽日报;2004年

8 朱红;汉代玉舞人和舞蹈[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邵晓洁;两代学人 一部重典[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柯立;闻听湖北曾侯乙编钟原声[N];长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晖晖;秦淮乐籍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郭威;曲子的发生学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锋刚;唐宋女乐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陈瑞泉;《史记》“世俗之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咏春;孔府的乐户和礼乐户[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巩凤涛;乐籍制度下传播与小调的“同宗”现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孙倩;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汉魏六朝时期乐舞探微[D];郑州大学;2004年

6 刘丹;看看他们的世界[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刘宇统;先秦音乐自然观史料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8 陈歌莹;中国先秦音乐教育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仝娟;论中国古典舞对古代女乐舞蹈的传承与发展[D];河南大学;2012年

10 成晓辉;经济与文化的因果[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86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286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c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