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乐谱研究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post-macro period", Tibetan Buddhism formed numerous sects and monasteries, which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erfection of religious rituals and music inheritance, and also produced a variety of religious music scores of different styles. In the books of scriptures of various sects and monasteries of Tibetan Buddhism in Qinghai, there is a score of graphic symbols for reciting Buddhist sutras (called "yacngyig)," in Tibetan), as well as graphical symbol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religious musical instruments or a score of music combined with graphics and characters ("dungyig)," in Tibetan).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hese scores are signs of the maturity of Tibetan Buddhist ritual music. The monastery music score has three functions: it is used to record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one and tone of chanting, as a score of figure and character, to mark the change of pitch, rhythm and tone color of some religious musical instruments. It is composed of graphical symbols, written and digital notes, and is used to record the scores of chanting note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that recite and perform simultaneously with religious instruments. The third kind is mainly used in the monastery religious ceremony, which obviously has the meaning of the total spectrum. Although the music score of each temple is different in shape and form, there is no change in the unique sound and style of Tibetan Buddhist music.
【作者单位】: 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
【基金】: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西部项目《青海藏传佛教寺院音乐文化研究》(05ID146)
【分类号】:J6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乐山;《〈乐论〉注疏》的注疏[J];音乐研究;1990年02期
2 阿旺·贡噶索南扎巴坚赞 ,赵康;《乐论》注疏(下)[J];音乐研究;199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琳;;论江南宣卷的音乐文化渊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周毛草;藏语词句中的价值观和审美观[J];中国藏学;2002年02期
3 陈星;张隽;;皖南目连戏的音乐特点[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唐静;;九华山佛教音乐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5 周艳;青瓷堆塑罐上的乐器、胡人和佛教音乐初探[J];东方博物;2004年03期
6 续萍;;明清时期钢琴在中国的传播[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3期
7 唐静;;九华山佛教音乐艺术特征探析[J];佛教文化;2009年04期
8 贾冬;;河南省巩义石窟音乐遗存研究[J];歌海;2009年04期
9 彭辉;;佛教音乐在南岳旅游文化开发中的发展和利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12期
10 阿力木江·米吉提;;多浪木卡姆与宗教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丹;;北京智化寺京音乐[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2 曹晖;;思南、德江土家族傩堂音乐初析[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厚斌;教堂建筑声环境理论综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贺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 邹燕凌;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董波;蒙古村落仪式表演:“呼图克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6 崔京艳;清朝传统医学教育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7 刘洋;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林苗;中国新教赞美诗集《普天颂赞》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袁瑾;汉传佛教瑜伽焰口与全真道教铁罐施食仪式音乐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10 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欣;乐亭皮影的佛教因素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赵光强;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兴安;呼和浩特地区蒙古族基督徒仪式音乐现状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楚高娃;蒙古语诵经音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龚易男;蓝山瑶族度戒仪式音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李臻;广西博白客家“做斋”仪式音乐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1年
7 林立策;神圣的表演[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8 孟飞;牡丹江地区赵氏满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雪娜;昌吉市丧葬礼俗中的民间道教音乐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瑶;哈密木卡姆中女鼓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文成;;藏传佛教诸派在青海的早期传播及其改宗[J];西藏研究;1990年02期
2 更堆培杰;;丰富多彩的藏传佛教乐谱——试述诵经音乐乐谱[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年03期
3 胡方艳;曹生龙;;伊犁藏传佛教寺院考述[J];西藏研究;2010年05期
4 施东颖;;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及其管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2期
5 黄安辉;;藏传佛教寺院僧侣茶俗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邓前程;邹建达;;“缘俗立教,加意诸羌”——明朝一项重要治藏治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赵沛曦;;丽江藏传佛教的寺院及制度述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刘积顺;;广惠寺的沧桑历史[J];中国土族;2010年S1期
9 陈晓敏;;清代北京藏传佛教寺院[J];才智;2008年22期
10 陈蕾;;戴着面具起舞——从藏传佛教到寺院宗教舞蹈[J];飞天;2010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传力;边普;;藏传佛教与拉萨城市转经道空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亚莎;;藏传佛教“佛鹏”源流考——青藏高原Khyung图形的演变脉络[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学文;;藏传佛教在炳灵寺发展之述评[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班班多杰;扎洛;周拉;孙悟湖;;近年来藏族宗教生活中出现的若干新现象[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5 向红笳;;藏传佛教在北美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郎维伟;;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觉姆现状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郎维伟;;试论康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为纪念任乃强先生而作[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8 班班多杰;;为道、为学、为器——简论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9 才让;;当代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特征[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沈桂萍;;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银发;春满藏乡寺院[N];云南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青统宣;多杰热旦深入果洛 调研寺院社会管理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N];青海日报;2011年
3 记者 旦正;不断开创全州寺院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N];海南报;2011年
4 ;我市推进寺院社会化管理工作成效明显[N];格尔木日报;2010年
5 丁爱喜;州政协领导视察共和县宗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N];海南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银发;佛学院里书声琅琅[N];云南日报;2009年
7 程德美;丹斗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们发廷;藏传佛教塔的起源[N];中国民族报;2002年
9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10 记者 苏琳;第四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活动在京举行[N];经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开队;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纪~1949年)[D];暨南大学;2009年
2 朱普选;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董知珍;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刀吉仁青;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佛性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白玛措;莲花生信仰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高泽祯;道次第蠡测[D];四川大学;2005年
9 段晶晶;藏传佛教圣迹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0 刘京涛;蒙原佛教造像变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玲玲;宋以来藏传佛教在五台山地区的传播历史考略[D];兰州大学;2008年
2 吴晓红;拉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3 马佳;清代北京藏传佛教寺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4 吉仁尼格;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世俗化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5 蔡晓菁;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高琳;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兴起和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9年
7 曹英;藏传佛教对藏民族习惯法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陆启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9 彭兰闵;试论当代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原因、特点和发展趋势[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杨小琳;元大都大圣寿万安寺与白塔建筑布局形制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04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40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