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琴况》审美范畴研究
本文关键词:《溪山琴况》审美范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一直被视作我国古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它所提出的二十四况即二十四个琴学审美范畴,对琴学研究有这重要的影响。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作为一部伟大的琴学著作,融汇各家之长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并通过二十四况,也就是二十四个审美范畴深刻的展示了出来。本文通过对二十四个审美范畴进行梳理概括,力求可以从历史背景、内部结构、文本等入手,通过文本细读等方法,尝试对《溪山琴况》一书进行另一种阐释。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在对于审美范畴的选择上,首先和他自身的经历是相关的,虞山派琴曲“清微淡远”的风格深深影响了他,明清两个朝代交替之际社会的变动又使其的思想既具有经世治国的抱负,同时义有着归隐山林,遗世独立的清高;同时,崇祯年间《二十四诗品》的刊印又为《溪山琴况》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效仿的蓝本,可以看出在语言文字、文章结构上,《溪山琴况》都受到了《二十四诗品》的很大的影响。但是与《诗品》的平行结构不同的是,《溪山琴况》的每一况的内容是有所侧重的,或讲琴境、或讲琴韵、或讲风格琴技,而这四个层次之间义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由于每一况在侧重之余又有所联系,所以二十四况不仅仅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还构成了一个由“和”总领全文,每况之间有相互交错、循环往复的文本结构。同时,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以及对徐上瀛生平的把握,还可以看到《溪山琴况》的审美范畴中所体现出来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儒家的平和、道家的冲和以及佛家的圆和融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积淀。最后,意境的交融,表现技法、审美心胸的相似以及审美感官的共通,这些原因使得《溪山琴况》在审美范畴的选择上,与中国书画美学审美范畴有着一定的重合,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也有着共同性,体现了共同的审美倾向和美学精神。
【关键词】:徐上瀛 溪山琴况 审美范畴 和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32.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1. 绪论7-13
- 1.1 研究意义7
- 1.2 研究对象7-8
- 1.3 研究现状分析8-12
- 1.4 主要内容和结构12-13
- 2 《溪山琴况》二十四个审美范畴产生的原因13-18
- 2.1 徐上瀛其人和虞山琴派13-14
- 2.2 《溪山琴况》写作的时代背景14-15
- 2.3 《二十四诗品》对其的影响15-18
- 3. 《溪山琴况》的内部结构18-30
- 3.1 “和、静、清、远”:关于琴乐意境的审美范畴18-21
- 3.2 “古、淡、恬、逸、雅”:关于琴乐风格的审美范畴21-22
- 3.3 “丽、亮、采、洁、润”:关于琴乐音色的审美范畴22-24
- 3.4 “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关于弹琴技法的审美范畴24-27
- 3.5 范畴之间交错而又循环往复的结构系统27-30
- 3.5.1 总领全篇的“和”况27-28
- 3.5.2 互含互通的四组范畴28-30
- 4. 《溪山琴况》审美范畴中体现的儒、道、释思想30-41
- 4.1 《溪山琴况》审美范畴中体现的儒家思想30-34
- 4.1.1 和合人心:音乐的作用和与社会的关系30-32
- 4.1.2 中和之音:有节制的艺术表现32-33
- 4.1.3 正始之风:雅乐内涵的丰富33-34
- 4.2 《溪山琴况》审美范畴中体现的道家思想34-38
- 4.2.1 虚静养气:对琴者心性的要求34-36
- 4.2.2 淡而有味:大音希声的境界36-38
- 4.3 《溪山琴况》审美范畴中体现的佛家思想38-41
- 4.3.1 净心洁指:取得妙音的途径38-39
- 4.3.2 圆融无碍:演奏的最高层次39-41
- 5. 琴乐审美范畴与书画审美范畴的共通性——以《溪山琴况》“远”“逸”‘润”三个范畴为例41-49
- 5.1 意境之无穷:“远”42-44
- 5.2 表现技法和审美心胸的相通:“逸”44-47
- 5.3 感官上的共通:润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后记53-55
-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林阳地;谭勇;;离愁别绪歌千载断肠声里唱《阳关》——琴曲《阳关三叠》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叶键;;中国风格钢琴曲演奏中的点与线——由旋律构成的基本形态论其“线条美”及技巧表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陈虹;;试论《周易》的美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杨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程炳杰;申育林;;论欧洲合唱艺术的“和谐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铁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护理[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董晓红;;搭建科学和人文融合的桥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透视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孙守迁;王鑫;刘涛;汤永川;;音乐情感的语言值计算模型研究[A];2006年首届ICT大会信息、知识、智能及其转换理论第一次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7 李松林;;声音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嬗变[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张玉勤;;《画语录》:绘画意境论之集大成者[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南;;明十三陵规划设计的象征含义与意境追求[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孟子厚;戴妮娜;夏博雯;;小型古乐厅的声学设计[A];2009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9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苏建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白雪;《中国民间小戏与西方音乐剧比较研究》用黄梅戏《天仙配》和音乐剧《猫》为例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4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溪山琴况》审美范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5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