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宫廷音乐初探
发布时间:2019-12-01 16:23
【摘要】: 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北京就已经是燕国的国都,但几乎没有留下宫廷音乐的记载。至公元十世纪,辽始为陪都,1153年金中都建立于北京,故北京出现宫廷音乐当自金始。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几个朝代金、元、明、清的皇朝都在此建都,北京名副其实的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宫廷音乐包括宫廷乐师创作并记录下来的音乐,也包括外族为皇庭进献的音乐形式或作品,市民音乐中优秀的艺术品种也被召入到宫廷中。同时在宫廷中聚集了很多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并且有专门的音乐机构及专门的音乐家来记载宫廷演出的乐舞及其它情况。由此看来,宫廷中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载中还是较为翔实的一部分。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规模来看,为满足皇家享乐,音乐的水平特别是供欣赏和享乐的燕乐等音乐也是相当精湛的,这就体现出了宫廷音乐的高超水准与皇家风范。 建都于北京的四个朝代金、元、明、清的宫廷音乐发展都有着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也存在着很明显的传承关系。表现的较为明显的是祭祀乐舞。“礼”,历来是宫廷音乐的核心词汇:“礼之有次第也,由堂之有阶,使人不得骤僭也”①,这是古人对礼最形象的解释。礼乐是帝王们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祭祀乐舞就属于“礼乐”范畴。宫廷祭祀乐舞从祭祀乐的名称和歌词来看,大多是为帝王歌功颂德、祈福延年或宣扬国泰民安,夸耀国势强盛的,目的是为了密切配合皇权的政治活动。其音乐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沿用前代流传下来的古乐和仪式音乐,二是当朝新创作的音乐,还存有外来音乐的因素。据《明史·乐志》记载,当时宫廷内“明代之制作,大抵集汉、唐、宋、元人之旧,而稍更易其名。”②清朝祭祀、朝会、宴飨所使用的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等礼乐种类,都和明朝有着很明显的吸收和传承。祭祀音乐从其结构来看,每个乐章都是由若干乐曲连缀而成的,且在同一曲名之下可以配上不同内容的歌词。另外,这些乐曲的演奏次序还可以根据需要被重新排列组合,从而构成各类祭祀乐章,这一传统又跟历代宫廷祭祀音乐一脉相承。每个朝代的音乐种类都和前朝有着很明显的吸收和发展。乾隆十四年,“诏以蒙古乐曲皆增制满洲文”,“凡乐曲,皆兼习满洲、蒙古之文,择而并焉。”③由于清朝乾隆帝提倡对元朝文化的接受,所以清朝的音乐中也使用了元朝的宫廷音乐,但大都已经是不是原来音乐的全盘使用很多已为变体,仍不失原来音乐的特点。 宫廷内音乐不仅以本民族音乐世代相传,还吸收了前朝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以及外来音乐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朝代特有的音乐形式。如:元朝的十六天魔舞传自河西。(西夏)①大都宫廷的赞佛密宗舞蹈《十六天魔舞》在元朝时就流入民间,明朝“朱有墩《小桃红》的杂剧中就有用《夭魔舞》形式表现仙女的舞蹈段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回家省亲所演的戏有‘一个歌有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的形容。”②但由于封建皇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所以音乐中自然也渗透着封建色彩。 北京地理位置的重要使音乐交流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北京的富庶吸引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往来迁徙,同时也掀起了音乐文化交流的高涨,开创了地域性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清末,北京宫廷音乐的发展已趋于停滞,民间音乐的地位逐渐上升,但宫廷音乐也逐渐渗透到了民间音乐中,一直流传至今。最明显的表现为天坛雅乐和承德离宫音乐。都明显的带有宫廷音乐的痕迹。 08年奥运会、残奥会的胜利举办,使得北京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渐上升,北京宫廷音乐也会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历史长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毕竟北京宫廷音乐的内容涉及广泛,仅凭本文作者的微薄之力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本文先以传承和流变、吸收和发展为主线来对北京宫廷音乐做较为初步的梳理和研究。
【图文】:
图1-2-1元朝版图和金对峙时期,北方的蒙古族逐渐兴起了。蒙古先灭西夏,次灭金,最后灭南宋,建立了统一全中国的元朝。最初的首都并非大都,而是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后称上都,忽必了政权,1264 年正式迁都北京,把燕京正式改名为大都,府名仍旧作大兴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都“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理念完全依照儒家所推崇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灶,面朝后市”的原则。③地理志》(明)宋濂等撰 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1706 页
图1-2-2元大都宫廷示意图大都坐北朝南,呈一个规则的长方形。它的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南侧,北城墙德胜门外八里的小关一线,到现在元大都得遗迹还依稀可见。据考古勘测,北城墙长 67米,东城墙长 7590 米,西城墙长 7600 米,南城墙长 6680 米。它的总体结构为:“城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为曰顺承,南之左为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 元朝确定京城子午线,作为城市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厚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直达中心阁。大都城的中轴线定了明清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基础,形成北京城市构架中的脊梁。从图 1-2-2 可以看出元的皇都设在大都城内南部的中央,也就是上图中红色区域。皇城中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主要以大明殿为主,南面以延春阁为主体。大明殿的建筑恢弘壮观,皇帝的登基庆寿,元旦,朝会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延春阁比大明殿还要宽敞,三重房檐,内设木玉塌,作者初步估计是皇帝用来休憩用的。大都的布局已经算是比较成熟的了,也之后各个朝代的楷模和基础,对后来朝代的都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09.2
本文编号:2568434
【图文】:
图1-2-1元朝版图和金对峙时期,北方的蒙古族逐渐兴起了。蒙古先灭西夏,次灭金,最后灭南宋,建立了统一全中国的元朝。最初的首都并非大都,而是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后称上都,忽必了政权,1264 年正式迁都北京,把燕京正式改名为大都,府名仍旧作大兴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都“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理念完全依照儒家所推崇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灶,面朝后市”的原则。③地理志》(明)宋濂等撰 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1706 页
图1-2-2元大都宫廷示意图大都坐北朝南,呈一个规则的长方形。它的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南侧,北城墙德胜门外八里的小关一线,到现在元大都得遗迹还依稀可见。据考古勘测,北城墙长 67米,东城墙长 7590 米,西城墙长 7600 米,南城墙长 6680 米。它的总体结构为:“城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为曰顺承,南之左为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 元朝确定京城子午线,作为城市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厚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直达中心阁。大都城的中轴线定了明清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基础,形成北京城市构架中的脊梁。从图 1-2-2 可以看出元的皇都设在大都城内南部的中央,也就是上图中红色区域。皇城中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主要以大明殿为主,南面以延春阁为主体。大明殿的建筑恢弘壮观,皇帝的登基庆寿,元旦,朝会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延春阁比大明殿还要宽敞,三重房檐,内设木玉塌,作者初步估计是皇帝用来休憩用的。大都的布局已经算是比较成熟的了,也之后各个朝代的楷模和基础,对后来朝代的都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09.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琛;“承德清音会”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柴彦芳;蒙古族吹管乐器“冒顿潮尔”之考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68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56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