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午后》:印象主义音乐与象征主义诗歌的关联
发布时间:2020-05-12 18:45
【摘要】:本文是对《牧神午后》音乐与诗歌关联的探讨。作为各自领域的代表人物,《牧神午后》的创作奠定了德彪西与马拉美风格的成熟。而在西方音乐发展进程中,如印象主义音乐这般从姊妹艺术借用的名称绝非随意而为,是共同的时代环境与人文背景下,各艺术门类的创作呈现出相似风格趋向的反映。通过诗歌与音乐的研究,对进一步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和美学内涵,及其与象征主义文学间的联系,都是有帮助的。全文从对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现状综述开始。接着,作为研究铺垫,简述了象征主义文学的概况,梳理了德彪西与象征主义文学家及马拉美的书信往来。进而,通过分析诗歌与音乐的主要内容及叙事过程,从整体上对两者作了对比,提出:音乐与诗歌的情绪进程一致,都是恍惚—炽热—失落的过程,都采用了反高潮的结构设置。然后,通过对马拉美与德彪西的创作特征的分析,寻求两者在写作技巧、创作思维及美学观念上的关联,认为诗歌与乐曲都体现了非线性化的叙事特点,尤其突出的是,德彪西将不协和的三全音音程运用于旋律、和声、低音进行、调布局等多个维度,其目的是要瓦解自古典主义时期建立的稳定的调性感,造成一种游移、飘荡、变形的感觉。在从理性的表达转向对非理性世界探讨的过渡时期,德彪西与马拉美都实现了叙事方式的转变,音乐与文学开始摆脱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与再现,他们所追求的不再是客观事物真实的形体及其情理和运动过程,而是人的内心对外在事物的真实感受。
【图文】:
,决,而是同主和弦一样,取得音响的独立性?在连串不予解决的七和弦行中,由于对不协和和弦的解决造成的停顿感消失了,使得音响更加流结构及轮廓,像印象画派的画作一般,将不同的色彩晕染成片,形成颜色线句色彩去表现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以视觉代替空间感,尽管这个世时,因为缺乏了对比,这些七和弦也不再被认为在音响上是不协和的,从向及方向感也消除了。方向感的消失进而导致秩序瓦解,,如果德彪西的音事方式,那他并不强调因果逻辑,而是用接连不断的七和弦进行,表现非思绪。逡逑3-3逡逑-3列举了在这部作品中经常使用的连续七和弦的连接,通过分析可发现,B、E、C、C、D、啃均来自全音音阶2,也即从E-^A^B)的增四减五度音,尽管相邻两个和弦间的关系相距甚远,但他们之间都有两个共同音,共同音是D和呔(《G),而1U及F分别半音下行到B、E邋(详见图例3-2)。逡逑
逦-^T逡逑yL主题中的中心音》C不断出现在每一小节的开示#0小调的调性,用一种倾向将人的感觉移到了这小调的VII级音被还原,使调式转向混合利底亚,现,又似乎在强调这个才是主调。逡逑D-V-A-^C到#E-G-B-D,连续七和弦进行,都在》E-G-B_D可看作是在暗示G大调属一主的进行,第13小节,E大调的DVD邋—邋DV+6—T邋+邋6的进行,从E大调转向它的关系小调**c小调,和声进行为s节旋律音不断强调p毤啊〗卩4蟮髦骱拖伊舜哟蟮鳌6飧隼侄蔚牡餍宰灰允疽馔颊
本文编号:2660670
【图文】:
,决,而是同主和弦一样,取得音响的独立性?在连串不予解决的七和弦行中,由于对不协和和弦的解决造成的停顿感消失了,使得音响更加流结构及轮廓,像印象画派的画作一般,将不同的色彩晕染成片,形成颜色线句色彩去表现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以视觉代替空间感,尽管这个世时,因为缺乏了对比,这些七和弦也不再被认为在音响上是不协和的,从向及方向感也消除了。方向感的消失进而导致秩序瓦解,,如果德彪西的音事方式,那他并不强调因果逻辑,而是用接连不断的七和弦进行,表现非思绪。逡逑3-3逡逑-3列举了在这部作品中经常使用的连续七和弦的连接,通过分析可发现,B、E、C、C、D、啃均来自全音音阶2,也即从E-^A^B)的增四减五度音,尽管相邻两个和弦间的关系相距甚远,但他们之间都有两个共同音,共同音是D和呔(《G),而1U及F分别半音下行到B、E邋(详见图例3-2)。逡逑
逦-^T逡逑yL主题中的中心音》C不断出现在每一小节的开示#0小调的调性,用一种倾向将人的感觉移到了这小调的VII级音被还原,使调式转向混合利底亚,现,又似乎在强调这个才是主调。逡逑D-V-A-^C到#E-G-B-D,连续七和弦进行,都在》E-G-B_D可看作是在暗示G大调属一主的进行,第13小节,E大调的DVD邋—邋DV+6—T邋+邋6的进行,从E大调转向它的关系小调**c小调,和声进行为s节旋律音不断强调p毤啊〗卩4蟮髦骱拖伊舜哟蟮鳌6飧隼侄蔚牡餍宰灰允疽馔颊
本文编号:2660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660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