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探析三木稔作品《松之协奏曲》的创作

发布时间:2020-05-21 02:11
【摘要】:三木稔,日本当代著名作曲家,也是日本邦乐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者和改革者之一。在他将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和形式的音乐作品。1969年,他与妻子共同创制了“二十弦”筝,从此致力于新筝的改良和创作,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筝乐作品。1984年1月至2月,三木稔创作了《松之协奏曲》,也是三木稔所作的流传性较广的几部古筝作品之一。该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传承性,在日本筝界的影响深远,值得一提的是,该古筝作品近年传入中国后也倍受中国习筝者喜爱。近年来,我国古筝创作日益翻新,人们对于日本筝、新筝、多弦筝的创作曲目研究也逐渐增多,对于其各方面的成果都有学习和借鉴,但大多从其形制、律制和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关注。笔者认为这些固然重要,但就作品本身而言的音乐创作手法也同样值得关注。中国一直在民族音乐创作的道路上摸索前进,而日本在这一方面的成果较为丰硕,且日本与中国的民族乐器存在着颇多相似之处,因此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以及音乐视野的开阔都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从文化背景、作曲技法、日本民族特征三个方面对筝曲《松之协奏曲》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特别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主题发展手法及音色构成等音乐本体方面着手分析。将日本民族调式音阶、筝的定弦法的发展及旋律动机的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作为线索,对日本民族调式和日本筝的定弦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同时也探讨了三木稔的《松之协奏曲》所呈现出的多种曲式特征并存、且结合日本音乐传统特点的曲式结构原则问题;日本民族调式、西方调式与民族乐器定弦调音相结合的问题;以及民族器乐协奏曲在音响平衡角度中的配器问题等。进而对《松之协奏曲》中的各个层面进行细致的音乐分析,试图展现其中所包含的作曲技术的特点和理念。
【图文】:

乐器,协奏曲,伴奏织体,音型


如 A1(图 2-1-1)和 B(图 2-1-2)两部分,,A1部分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的,演奏主题或者是伴奏织体的节奏音型,具有协奏曲中独奏乐器和协奏竞奏的特点,刻画出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自然风情;而 B 部分则减少了乐器的部分,只在乐句结尾对独奏筝主题的尾部片段进行加强,在后半

探析三木稔作品《松之协奏曲》的创作


‘选冬7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63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富杰;;中日近代筝乐艺术风格比较[J];黄河之声;2014年20期

2 崔杨;;日本筝的发展历程及十三弦筝的制作[J];中国音乐;2014年03期

3 张维;;浅谈日本筝乐[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年03期

4 杨静;;日本筝乐器纵览[J];演艺科技;2013年S1期

5 魏薇;;浅谈三木稔古筝作品《狂想曲》的创作[J];大众文艺;2011年20期

6 樊祖荫;复合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3年01期

7 樊祖荫;四、五度结构与二度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一[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杨臻;亚洲如何对世界音乐文化做出贡献——三木稔先生在中国音乐学院的演说[J];人民音乐;2002年06期

9 三木稔,俞人豪;听“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国际比赛[J];人民音乐;2002年04期

10 闫林红;简论日本俗筝定弦法及其乐调系统[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冬梅;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2 刘贞银;东亚三国近现代音乐变迁的比较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廖婧;从道家之虚静及尼采之虚无论古筝演奏审美诉求[D];武汉音乐学院;2015年

2 王欣欣;解读三木稔之《狂想曲(Rhapsody)》[D];天津音乐学院;2013年

3 任洲洋;试论现当代中国筝乐的另类演绎[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4 张丽娜;古筝协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吴丹;传承中的20世纪中日筝乐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夏金瓯;幽玄之蓄,水墨之意[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7 于明洁;日本作曲家三木稔现代筝组曲《筝谭诗集》音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谭文琳;1950年代以来的“筝改良”现象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9 符丽琴;论中日两国筝流派的差异及其文化变迁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673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673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1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