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白依人“密息会”音乐文化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0 14:52
   白依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尤为钟爱音乐。在农耕经济的长期形塑下,与外界联系甚少的白依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传统。在其祭祀活动中流传着诸多吹打乐曲,实现了祭祀音乐文化与仪式音乐文化的良性融合。本文以云南省鹤庆县彝族白依人“密息会”祭祀仪式音乐体系为研究对象,以祭祀仪式音乐为切入点,研究音乐从围绕一个中心到服务整个仪式活动的过程。在稳定的祭祀传统中,“密息会”仪式的唢呐音乐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唢呐音声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吹奏不同的曲牌方式塑造了仪式的庄重感和神圣感并贯穿整个过程,通过仪式被建构起来的祖先崇拜起到以信仰为中心的生活秩序,巩固白依人以地缘为基础的生活状序,地域的文化认同感和村寨凝聚力得到强化与巩固。当今,在白依人“密息会”重构的过程中,政府力量和地方知识精英在规划设计上成为主要力量,由过去村民自发行地举办“密息会”变成由政府主持、地方知识精英策划、民众积极地配合的新局面,既传承了过去“密息会”的精神文化,也让音乐文化变得丰富多彩,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从音乐文化的表演形式上看,在地方精英进入“密息会”仪式之后,开始充当重构自身民族文化的核心角色和权威力量,形成地方性传统文化重构的主要力量,音乐文化的展演形式变得多样化,给“密息会”带了新的活力。
【学位单位】:大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607
【部分图文】:

古柏


群之间的融合势必会造成彼此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涵化。长期以来和白族有族支系白依人对本主的信仰则受到白族本主信仰的影响,另外,对财神爷于汉族信仰的体系,而在密息庙中还立有财神爷赵公元帅的像,由此可见和文化交流中白依人信仰体系也收到了汉文化的影响,显著特征为将“密和财神爷一同供奉在本主庙里,作为祭祀的主要对象,从而形成该族群的祭祀的习俗。二、“密息会”空间场域的建构据民国《鹤庆县志》卷一中记载:“密息洞,在治东南百五十里,俗世袭千夫长高海修养于此,海后受封为‘勇武灵应密息石马大将军’故名野考察过程中得知密息庙位于白沙水库后面的山坡上,是白依人为了祭祀而专门修建的,就密息庙的整体空间分布来看,该庙周围有古柏树环绕,早年被毁现在很难看出密息庙的具体结构(图 2-1):

仪式音乐,客调,仪式,客人


(图 3-1)仪式音乐环节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在进入仪式是等布村的唢呐队以唢呐音声为主音配合打击于 D 宫 a 羽调式,曲子从散板开始,在主音上呐吹奏形成和声,音程关系为三度和八度,2,散板开头的前奏给曲目结构有很大的能动空到场的客人,通过唢呐的音声表达了白依人的垫。

唢呐,仪式音乐,吹打乐


25(图 3-3)《祭祖调》小片段来看,仪式音乐中唢呐为主、吹打乐为辅进,而清角作为过度音级,曲目开头散板加前倚音和下滑音增力,八度和声的演奏和连音丰富了乐曲,配合唢呐音乐融合此声,《祭祖调》是仪式中最重要的一首唢呐曲目,它把仪式推仪式的环围,在村民心中,唢呐音声在密息会特定场域中是“给神明听的,同时也是白依人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教事务局编.白依唢呐演奏法与曲谱.[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4: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剑一;;仪式音乐中的古代礼俗音乐[J];文艺研究;2007年10期

2 陆栋梁;蓝雪霏;;三乐共响 时空超越——桂东北灌阳县上乡丧葬音乐文化初探[J];音乐研究;2006年01期

3 齐琨;;论仪式音乐的程式——以徽州礼俗仪式音乐为例[J];艺苑;2006年02期

4 金平;豫南民间道教音乐与丧葬民俗[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杨民康;论仪式音乐的系统结构及在传统音乐中的核心地位[J];中国音乐学;2005年02期

6 方建军;中国史前音乐的仪式性因素[J];音乐研究;2004年04期

7 杨民康;信仰、仪式与仪式音乐——宗教学、仪式学与仪式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的比较研究[J];民族艺术;2003年03期

8 杨民康;论中国传统仪式音乐中的回旋体结构原则[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3年02期

10 张振涛;尊祖敬宗、敦乡睦里——葬丧仪式中的音乐功能(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耀农;陕北礼俗音乐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曾娜妮;灌溪镇丧葬仪式音乐及其乐班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 陈志兵;梅山地区丧葬习俗研究[D];湘潭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815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815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e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