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温可铮声乐艺术与教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11:17
   温可铮是中国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终身致力于声乐演唱与教学事业,无论是在声乐作品的演绎上、歌唱人才的培养上,亦或是学术理论的研究上,都成就斐然,被誉为“当代的夏里亚宾”“低音歌王”“世界第一流的大师级艺术家”,也是文艺界第一位荣获首届中国“诚信人生”十大杰出人物奖的音乐家。温可铮自1936年在京剧《法门寺》中一人反串三个角色,1950年任教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到古稀之年依旧活跃于舞台并打破十九世纪初德国男低音歌唱家路德维希·费尔舍72岁的世界歌唱记录,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直忙碌于教学和舞台实践之间,用生命在咏叹自己对歌唱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人物采访法、比较分析法和文献查阅法,首先从温可铮声乐之旅入手,探究温可铮歌唱艺术背后的艰辛历程以及他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优秀精神品质;其次,着重对温可铮声乐演唱与舞台表现、声乐教学理念与方法进行分析,发掘温可铮演唱和教学两领域的思想内涵,寻找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对温可铮声乐艺术与教学思想的贡献与启示,把古稀之年依旧活跃于歌唱教学、舞台实践的他加以总结与诠释,为自己将来更好地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工作以及他者学习歌唱提供帮助或借鉴。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616-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温可铮声乐之旅
    第一节 家庭熏陶时期
    第二节 崭露头角时期
    第三节 沪宁求学时期
    第四节 砥砺前行时期
第二章 温可铮声乐演唱与舞台表现
    第一节 演唱方法
        一、注重整体与戏曲说唱的咬字行腔
        二、注重高位置与松弛有度的半声技巧
    第二节 舞台表现
        一、物我合一,源自生活的真情流露
        二、曲目丰富,内容广泛的文化表达
第三章 温可铮声乐教学理念与方法
    第一节 声乐教学理念
        一、注重“身”与“心”交融后的歌唱条件反射
        二、追求“技”与“艺”统一后的收放自如
        三、坚持“唱”与“教”的延展互补
        四、强调“勤”与“思”的坚持反复
    第二节 声乐教学方法
        一、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因材施教
        二、提倡预热身心,发挥声音优势
        三、追求“松、通、亮、大、美”
        四、做好“五W—H”案头工作
第四章 温可铮声乐艺术与教学思想的贡献与启示
    第一节 声乐艺术和教学思想的贡献
        一、歌声弘扬中国歌唱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教学培育一批优秀的歌唱人才
        三、言行树立后辈做人从艺的学习楷模
    第二节 声乐艺术与教学思想的启示
        一、歌唱既要踏实严谨,也要敢于尝试
        二、歌唱既要理论支撑,也要舞台实践
        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歌唱态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美林;;唱教合璧 心歌双畅——与温可铮先生学习日子的回顾与追思[J];人民音乐;2012年04期

2 单宏健;;生命之歌——祭一代歌王温可铮先生[J];人民音乐;2012年04期

3 吴祖强;王昆;;吴祖强、王昆回忆温可铮先生[J];人民音乐;2012年04期

4 张美林;;厚德载物 乐者乐也——跟随温可铮先生学习的日子[J];人民音乐;2010年04期

5 俞子正;;远去的身影 永远的想念——悼念恩师温可铮教授[J];人民音乐;2007年11期

6 戴鹏海;;温可铮教授的生平和业绩(1929~2007)——为悼念温先生辞世作[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俞子正;歌亦醉人何必酒——温可铮教授和他的歌声[J];人民音乐;2001年06期

8 廖辅叔;苏石林二十周年祭[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9 郁庆五;追念苏石林先生[J];人民音乐;1996年06期

10 沈湘;;我所认识的温可铮——贺温可铮教授执教40年[J];音乐爱好者;199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鑫安;温可铮歌唱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兵;温可铮歌唱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8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848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a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