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1 01:33
“嘎老”汉译称为“侗族大歌”,是南部侗族地区特有的民间多声部合唱形式。作为侗家的文化符号之一,其内涵博大精深,伴随着侗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一路走来,是一种独特且蕴涵民族精髓的具有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嘎老”的核心功能就是文化传承,独特的传承方式和文化内涵塑造了一代代侗家人及其特有的民族性格,这也正是侗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所在。如今,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根在岩洞侗乡土壤中仍倔强延伸,虽经时代洗礼而活力犹存,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典型的侗家人“活”的文化样态,其传承是成功的。这些强烈吸引着笔者想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考察其传承的动因及具体运行机制,分析其传承的存在价值(教育功能),既而进一步思考中国各民族如何成功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力求从其“活”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总结出民族文化得以成功传承的普适性规律,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永续发展。本文共分五章,内容设计拟突出“求事”与“求是”两个方面。“求事”主要是笔者通过多次进入侗族聚居地,以岩洞村为调查地点,对这种民间多声部合唱形式—“嘎老”,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田野考察工作,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进行归纳、梳理,尽可能完整地概括出嘎老文化传承的具...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嘎老传承第一村——岩洞村
第一节 岩洞村的历史渊源
一、岩洞村的自然状况
二、岩洞村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岩洞人的物质生活
一、社会生产
二、衣食住
第三节 岩洞人的精神生活
一、管理组织
二、节日习俗
三、语言文字
四、婚姻形态
五、宗教信仰
第二章 岩洞嘎老传承的本体构成
第一节 岩洞嘎老的种类构成
一、概念界定
二、种类构成
第二节 岩洞嘎老的音乐形态
一、旋律
二、节奏节拍
三、调式
四、结构
五、声部
第三节 岩洞嘎老的唱词特征
一、结构特征
二、韵律特征
三、衬词特征
第三章 岩洞嘎老传承模式的田野考察
第一节 师徒模式的传统传承
一、传承组织—歌班
二、传承主体—歌师
三、传承过程—聚众习歌
四、传承方法与特点
第二节 鼓楼对歌模式的传统传承
一、传承方式—"请姑娘"、"吃相思"
二、传承过程—聚众竞歌
三、传承方法与特点
第三节 文艺表演模式的现代传承
一、传承组织—文艺表演队
二、传承过程——表演展示
三、传承方法与特点
第四节 学校教育模式的现代传承
一、幼儿园
二、小学
三、中学
四、传承方法与特点
第四章 岩洞嘎老传承的教育功能
第一节 个体行为塑造功能
一、人文知识的获得
二、自我概念
三、多声性艺术思维
第二节 群体社会维系功能
一、社会控制
二、生命礼仪
三、群体意识
第三节 多元文化适应功能
一、文化认同
二、文化自觉
第四节 学校教育选择与再生功能
一、对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二、对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嘎老文化传承的现代思考
第一节 有关两种不同的嘎老文化传承观
一、传统嘎老文化传承观
二、现代嘎老文化传承观
第二节 嘎老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启示
一、文化传承是满足人的需要过程
二、文化传承是文化选择过程
三、文化传承是教育适应过程
第三节 民族文化传承的理性思考
一、岩洞嘎老民族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
二、确保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要素"
三、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要素整合"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及内容
二、考察方案
三、岩洞嘎老曲目精选
四、田野调查图片选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科研项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侗族大歌的符号学解读[J]. 梁梅. 贵州民族研究. 2007(05)
[2]论侗族大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 乔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3]和谐之道与西南民族教育[J]. 张诗亚.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4]对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J]. 陶健. 贵州民族研究. 2006(06)
[5]从把侗歌引入课堂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J]. 杜方芳.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6(03)
[6]侗族大歌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嬗变与保护[J]. 申茂平. 贵州民族研究. 2006(04)
[7]对民歌传承活动的考察与思考——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部分地区侗族大歌现状[J]. 崔玲玲. 人民音乐. 2006(03)
[8]无字传承“歌”与“唱”:关于侗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J]. 徐新建. 民族艺术研究. 2006(01)
[9]侗族大歌知识产权保护探讨与法律保护分析[J]. 龙初凡. 贵州民族研究. 2005(05)
[10]南部侗族地区民族音乐概观[J]. 吴媛姣.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博士论文
[1]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D]. 卢德生.西南大学 2008
[2]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D]. 任胜洪.西南大学 2008
[3]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 刘正发(阿里瓦萨).中央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09655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嘎老传承第一村——岩洞村
第一节 岩洞村的历史渊源
一、岩洞村的自然状况
二、岩洞村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岩洞人的物质生活
一、社会生产
二、衣食住
第三节 岩洞人的精神生活
一、管理组织
二、节日习俗
三、语言文字
四、婚姻形态
五、宗教信仰
第二章 岩洞嘎老传承的本体构成
第一节 岩洞嘎老的种类构成
一、概念界定
二、种类构成
第二节 岩洞嘎老的音乐形态
一、旋律
二、节奏节拍
三、调式
四、结构
五、声部
第三节 岩洞嘎老的唱词特征
一、结构特征
二、韵律特征
三、衬词特征
第三章 岩洞嘎老传承模式的田野考察
第一节 师徒模式的传统传承
一、传承组织—歌班
二、传承主体—歌师
三、传承过程—聚众习歌
四、传承方法与特点
第二节 鼓楼对歌模式的传统传承
一、传承方式—"请姑娘"、"吃相思"
二、传承过程—聚众竞歌
三、传承方法与特点
第三节 文艺表演模式的现代传承
一、传承组织—文艺表演队
二、传承过程——表演展示
三、传承方法与特点
第四节 学校教育模式的现代传承
一、幼儿园
二、小学
三、中学
四、传承方法与特点
第四章 岩洞嘎老传承的教育功能
第一节 个体行为塑造功能
一、人文知识的获得
二、自我概念
三、多声性艺术思维
第二节 群体社会维系功能
一、社会控制
二、生命礼仪
三、群体意识
第三节 多元文化适应功能
一、文化认同
二、文化自觉
第四节 学校教育选择与再生功能
一、对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二、对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嘎老文化传承的现代思考
第一节 有关两种不同的嘎老文化传承观
一、传统嘎老文化传承观
二、现代嘎老文化传承观
第二节 嘎老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启示
一、文化传承是满足人的需要过程
二、文化传承是文化选择过程
三、文化传承是教育适应过程
第三节 民族文化传承的理性思考
一、岩洞嘎老民族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
二、确保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要素"
三、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要素整合"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及内容
二、考察方案
三、岩洞嘎老曲目精选
四、田野调查图片选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科研项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侗族大歌的符号学解读[J]. 梁梅. 贵州民族研究. 2007(05)
[2]论侗族大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 乔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3]和谐之道与西南民族教育[J]. 张诗亚.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4]对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J]. 陶健. 贵州民族研究. 2006(06)
[5]从把侗歌引入课堂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J]. 杜方芳.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6(03)
[6]侗族大歌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嬗变与保护[J]. 申茂平. 贵州民族研究. 2006(04)
[7]对民歌传承活动的考察与思考——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部分地区侗族大歌现状[J]. 崔玲玲. 人民音乐. 2006(03)
[8]无字传承“歌”与“唱”:关于侗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J]. 徐新建. 民族艺术研究. 2006(01)
[9]侗族大歌知识产权保护探讨与法律保护分析[J]. 龙初凡. 贵州民族研究. 2005(05)
[10]南部侗族地区民族音乐概观[J]. 吴媛姣.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博士论文
[1]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D]. 卢德生.西南大学 2008
[2]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D]. 任胜洪.西南大学 2008
[3]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 刘正发(阿里瓦萨).中央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09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909655.html